我們知道,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加大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力度,使原來的被動性學習向主動性學習轉變、依賴性學習向獨立性學習轉變、機械性學習向體驗性學習轉變、知識性學習向問題性學習轉變,這是新的學習方式變革的基本特征。于是,有了新課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自主學習又是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基礎。那么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使自主學習方式得以有效實施呢?
一、激發興趣,引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要引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培養是關鍵,而興趣培養需要創設情境來激發。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音樂教學應該創設能激發學生積極性、創造性的情境,營造輕松、活潑的氛圍,指導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活動,盡量給學生一個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
使每一個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見到為低年級學生創設童話情境、游戲情境,為中、高年級創設競賽、闖關情境等,這些形式都是自主學習很好的導向,合理地運用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否則就是敷衍了事,為了創設而創設的虛架子。
在目前音樂教育的大氣候下,作為直接面向學生的一線音樂教師,我們應該怎樣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音樂教育環境呢?建議我們每次上音樂課前不妨搞一個“課前兩分鐘”的活動。比如,在短短的課前兩分鐘內安排學生輪流講與音樂有關的小故事、音樂家、
音樂趣聞,到高年級還可以請學生介紹世界名曲、中外民歌、中國戲曲劇種介紹等等。這些內容都是學生在經過自己搜索后展示給大家,達到了資源共享。久而久之,學生的音樂經驗越積累越多。這種方式將教師在課堂上需要講解才能掌握的知識完全放手于學生,拓寬了學生知識面,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隨著音樂經驗的不斷增多,學習興趣也會逐漸提升,對學習音樂的興趣也會穩定、持久。
二、構建開放課堂,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空間
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學生不斷成長發展的過程,也是學生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的過程。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心靈得以舒展,活動更加自主。
教學環節的設計應該圍繞教學目標來確立,如為實現自主的學習環境而忽略了教學目標的存在,一味地強調趣味性、多元文化的統一、整合,是不正確的,是教學內容泛化的現象。所以,構建開放課堂,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要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教學活動的設計一定要圍繞著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來確立。教學活動一定要真實、有效。
三、師生、生生之間積極互動,營造學生自主學習氛圍
自主學習的特別之處在于它是一種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學生自主控制,自動地開展學習的活動,就是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倡導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積極的互動。新課程實施后,我們往往注重了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卻忽略了教師也是課堂教學的指導者。“雙基礎”是指在學科教學中強化師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雙向訓練,生成教與學的最佳效果。基礎教育離開了基礎知識,不是正常的;基礎教育大講基礎知識也不是正常的。師生、生生之間的積極互動會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也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進而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上自主學習。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中小學教師教學的理想與
追求。
(作者單位 吉林省集安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