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筆者對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做了多層面的探索,收效頗佳,具體做法如下:
一、做好組織教學的準備工作
一是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課前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用“今天,老師很愿意跟我們班的學生交朋友,你們愿意嗎?如果愿意那么表示表示,或問好,或握手……”作為第一次接觸學生的開場白,開始他們還是用膽怯的目光望著老師,可是當老師主動走下講臺伸出手握著他們的小手的時候,他們的恐懼感消除了,紛紛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著真誠的友誼。他們興高采烈、異口同聲地說:“愿意”。這樣,教師以真情激活了課堂,用平等、民主幫他們驅走了恐懼,給他們創設了一種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拉近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無拘無束,聽課便心無旁騖了。
二是多做輕松游戲。有時課前我讓學生做健身游戲,來放松緊張的心情。我請學生做“昂起頭,背小手,看誰坐得最端正”的小游戲,刻意組織教學。或讓學生閉上眼睛,我用語言描述一種令人陶醉的大自然景色,這樣一來學生很容易排除與課堂無關的思
緒,自然就從緊張的狀態中解脫出來了。
三是唱一首輕松歌曲。課前唱首學生喜愛的歌曲,要求唱歌的時候身體坐直,目視前方的黑板,把自己的身心全部置于歌曲的意境之中。這樣入情入境地全身心唱歌,課堂氣氛立即就輕
松了。
四是自由練習說話。正式上課前,給學生創設一個自由表述的機會。根據當時的情形,隨意出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建立自由聊天室,讓他們把老師當成知心朋友,暢所欲言,用兩分鐘的時間自由表述。這樣既讓學生釋放了心中的緊張,又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二、因材施教,按需定方
尊重學生,多和他們商量商量,了解他們的需求,滿足他們的
需求,這樣,語文課便上得符合學生實際了,自然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就濃厚了。如在指導學生朗讀時,究竟采用何種形式?這時聽聽學生們的意見,學生七嘴八舌地說上一兩分鐘,教師由拿不定主意變得了解了他們的需求。學生在自學討論時,教師也加入某個討論組,商量哪些問題是難點?有沒有必要答疑?這樣,就能有針對性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特別是到了學生最疲乏的最后一節課,絕不能強制性地讓學生去學習,多讓他們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去學習。
在和學生和諧相處中,學生給了老師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告訴老師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增強了他們主動參與課堂的意識,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采取形式多樣的評價方法
傳統教育只強調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教師往往是評判性的評價,僅靠分數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只注重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使學生的學習處于一種被動狀態。其實,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對學生的評價觀念要發生質的變化,評價方式也要多元化。如生生之間的評價、師生之間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等,通過各種評價來分析、解決問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如在閱讀教學中,對教師的范讀可以讓學生給予評價,然后鼓勵學生和教師比賽讀。
指名學生讀時,可以自我評價,也可以讓別的學生進行評價。比如有的學生會向他人發出挑戰:“我覺得某某同學讀得感情不夠充沛,我相信我會讀得更好,我要試試”,這樣學生享有更多的學習自主權,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教學活動。使傳統教學的信息交流由雙向轉為多向,課堂上的師生雙邊互動擴大到師生間、生生間的多變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激發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使學生在課堂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獲得了進取的力量。
四、課后多進行語文拓展
語文學習涉及面廣,除生動活潑的課內學習外,還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從而讓學生發展多方面、多層次的興趣。
一是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當然對課外讀物我們要有所選擇,
可以指導學生閱讀以下五類書:與課內教學密切配合的書;有助于鞏固和拓展語文知識以及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的書;各種科學文化知識書;有代表性又有相當深度的必讀名著;常用工具書、重要參考書等。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應該布置學生每周讀一篇好文章,并摘抄好詞佳句。
二是指導學生課外寫作練筆。指導練筆方法可結合課文教學和作文教學進行。生活是寫作之源,培養學生寫作興趣,首先要讓學生體驗生活、認識生活和感受生活。為了積累寫作素材,要指導學生寫好觀察日記。為了激發寫作熱情、培養寫作能力、發揮語文工具的宣傳教育作用,還要組織學生繪黑板報、墻報,開展編寫學生“手抄報”活動,開展一些書法競賽和作文競賽活動,這些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
三是指導學生課外聽說活動。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他們的聽說能力,每周規定一節空堂課為閱讀交流課,還可隨時開展演說會、辯論會、故事會、朗誦會、文藝表演等多種活動。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當然不止這幾種,在教學實踐中有更廣闊、更迷人、更深奧的天地在吸引著我們,需要我們去探索。
(作者單位 甘肅省古浪縣泗水中心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