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與實踐”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特色,提供給學生一種實踐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學習課程渠道。它以探究為主線,旨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以新課標“綜合與實踐”提供的課例為依據,進行再實踐、再探究。
有一張8 cm×8 cm的正方形紙片,面積是64 cm2。把這張紙片按圖一所示剪開,把剪開的四個小塊按圖二重新拼合,這樣就得到一個長為13 cm,寬為5 cm的長方形,面積是65 cm2。這是可能的嗎?
這是一個直覺與邏輯不符的例子,希望學生通過學習體會到:對于數學的結論,完全靠直覺判斷是不行的,還需要通過其他方法來驗證。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先看圖一,再讓學生動手分組剪開,進而拼成圖二,動手操作發現矛盾(64=65)。然后嘗試找出理由并證明,最后表達收獲。
一般來說,學生應當不會相信圖二中紙片的面積為65 cm2,
但又無法說明為什么觀察的結果是錯誤的。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觀察是錯誤的,那么錯誤會出現在哪里呢?學生通過邏輯思考,可以推斷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圖二中A、B、C三點不在一條直線上。可以告訴學生,這個想法是正確的,但最好給以證明,引導學生經歷一個由合情推理到演繹推理的過程。
證法一:演示證明,把三角形和直角梯形如圖三拼接,由∠E=90°,利用幾何畫板度量得:∠BAD=20.56°,∠BCE=67.17°,即
∠BAD+∠BCE=88.73°≠90°,這說明A、B、C三點不在一條直線上(由于相差很小,用量角器無法度量出來,肉眼也看不出來),即
AECB是四邊形。
證法二:假如圖二中A、B、C三點在同一條直線上,如圖四,有∠1+∠3=90°,過D作DF⊥AC于F,因為∠2+∠3=90°。所以∠1=∠2,由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可知△ABC≌△DEF,對應邊成比例 證 這種用代數的方法解決幾何問題,方法簡單,直觀快捷,也體現了數形結合思想,它是訓練學生跨領域探究知識的方法。
以上三種方法都驗證了A、B、C三點不在一條直線上,到底圖二實際圖形是什么樣子呢?借助幾何畫板的旋轉,圖六是拼接長方形的本來面目:外框是長方形,中間不能無縫對接,內有一個平行四邊形的空隙,因而面積多了1 cm2。
本題以面積矛盾為線索,以證明不共線的三點為載體,通過動手度量的方法、演繹推理的方法以及函數的方法證明了三點不共線,同時適時使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更準確地認識圖形提供了方便。通過對本題的再探究,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解題思路,發展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達到了“綜合與實踐”的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 陜西省商南縣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