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開學第3周,教師發展中心對我校的高效作業布置進行了調研,并且也深入課堂進行了實際情況的考察,我作為一線教師,有幸得到專家和名師的課堂指導。原計劃我安排單元檢測的,早上接到通知,臨時改為上新課,內容為八年級上冊第2章中直角三角形的第一課時。本課內容自認為比較簡單,因此備起課來也覺得省力,自我感覺設計的較為合理,既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又讓本節課條理思路清晰,同時準備好課件,做好直角三角形紙片,一切具備,等待上課的到來。
案例描述
片段一:引入新知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特殊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的用處比較廣泛,請觀察圖形,(幻燈片出示圖片)。
生:(看圖片無語)
師:你們看到直角三角形了嗎?
生:看到。(教師指著幻燈片上的圖說明直角三角形在哪里?接著由于課件的不熟悉,居然點出了直角三角形的定義。)
原因剖析與改進:我一進教室,滿腦子都是自己的課件上的東西,因此引入就開門見山,學生欣賞圖片找共同的圖形,變成老師自己說這些圖片中都含有直角三角形,這樣既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同時失去了與學生的密切配合,課堂氛圍較為冷場。這是自己準備不充分及自己的心里慌張而導致的。接下來同樣的內容我在第2個班級中講授就非常順利。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三角形(出示直角三角形紙板),請問這個是特殊三角形嗎?
生:是直角三角形。
師:你見過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嗎?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不舉手的也在教室里找直角三角形的物體。(可見我的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效,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其中。學生想不起來的,再用幻燈片演示一下,讓每個學生有個直觀的認識。)
師:小學里我們學了直角三角形的哪些知識?
(這個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引出了直角三角形的定義。)
片段二:直角三角形性質教學
師:每學一種圖形,我們都要學習它的定義,定義之后是……
生:性質。
師:既然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那它有什么特殊的性質?
生:一個角是直角,另外兩個角相加90°。
師:你怎么知道相加是90°?
生:三角形內角和180°,一個角是直角,另外兩個之和當然
是90°。
師:出示投影,邊顯示邊講解詳細過程如下:
已知:在△ABC中,∠C=90°
說明∠A+∠B=90°的理由。
解:在△ABC中
∵∠A+∠B+∠C=180°(三角形內角和為180°)
∠C=90°(已知),
∴∠A+∠B+90°=180°。
∴∠A+∠B=180°-90°=90°。
(此時有幾個學生已覺得沒意思了,只管做作業,而班級里的那十幾個差生仍不知教師所云。)
原因剖析與改進:這一環節的結果是我始料未及的,原本打算讓所有的學生聽懂,盡量放慢腳步,再說本節課內容也不多,我不想讓一個學生掉隊,可結果導致優生走神,差生還是跟不過來,自己在那里唱獨角戲,浪費了時間。其實這里只要有學生能夠回答出性質,叫個別學生簡單說明理由即可,沒必要進行幻燈片上的演示,但當時的想法可能真像專家所說的,自己受課件牽制了,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
片段三:例題的教學
師:知道了直角三角形的兩銳角是互余關系,你能在下圖中找互余的角嗎?(出示例1)
例1.如圖所示,CD是Rt△ABC斜邊上的高,請找出圖中各對互余的角。
生:(思考一會兒,七嘴八舌地說哪幾對是互余的角,且毫無秩序地找。)
師:(聽學生的口答進行相應板書。)
師:為什么這幾對互余?
生三三兩兩地答,教師進行板書過程的整理。
師:找兩角互余的方法是:1.找直角三角形,因為直角三角形的兩銳角互余;2.找直角,看是否被分割,如果是,則出現相鄰且互余的角。(最后投影又顯示這些推理過程,自己也愣了一下。)
原因剖析與改進:這是直角三角形兩銳角互余性質的應用,
在匆忙地備課時我未加思索,學生應理所當然地能找出互余的
角,但實際并非我所能預料的,這樣就產生了與學生生成的一個沖突,課堂上學生的參與率不高,氣氛沉悶,因為這已超出大多數學生的解決范圍。其實我不能一下子把這個題目給拿上來,接下來在第2班級的教學,我是分三步走的:第一步,在黑板上的直角三角形添加斜邊上的高,問學生圖中有幾個直角三角形,請用直角三角形的符號表示出來;第二步,找出圖中互余的角;第三步,圖中哪些角相等?這樣設置三個問題,由淺入深,逐步帶學生進入思考,學生的參與面會變大,因本班36人中有11人的成績是相當不理想,我想這樣這部分學生應該能回答出一些結果。
教學反思
短短的一節調研課很快就結束了,可我卻還只講到課本的第2個例題,成了一節上不完的調研課,這讓我深刻地感受到課前充分準備的必要性,不能只停留于表面。
要打造高效課堂,課前的充分準備,備課要關注細節,上課要關注學生的生成,課后要及時反思等這些是離不開的。要想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我認為,與有效的問題設計、有效的問題提出、有效的練習設計,有效的教學反饋、如何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如何培養學生的自覺、自律能力等等這些是分不開的。還應該以了解學生,理解教材,把握學生的真實學習起點為前提;突出備課,合理運用課件;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體驗和理解是關鍵;面向全體,注重反饋,特別關注弱勢群體是保障。讓我們共同努力,使數學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示激情、智慧和個性的舞臺。現在我們每位老師都在努力學習和實踐著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理念,都盡可能地使課堂更具有效性,直至高效。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第二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