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我省目前的高考模式是“3+X”,即語文、數學、外語加上文、理綜合,而且幾年內暫時不會改變。在理科綜合問題上,我校適應了高考改革的形勢,做得相當好,近幾年高考成績尤為突出,在全市乃至全省遙遙領先,其中除了有教學業務極強的優秀教師外,還與他們之間對理科綜合問題的交叉、滲透、深入研究、學科之間的密切配合是分不開的。
某次講課比賽,本人的題目是《原電池原理及其應用》。這節課涉及生物、物理、化學以及日常生活內容較多,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本人談一下有關做法和認識。
首先,本節課是討論化學能如何轉化為電能的問題,即利用氧化還原反應產生的電子轉移,通過實現電子的定向移動,從而形成電流,實現它們之間的轉化。在這里關鍵問題有兩點:如何實現電子的定向流動,電子為什么會自動地定向移動。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難點以及應該探討清楚的問題。
為此,我查閱了大量資料,并請教了幾位物理教師,明白了電子要發生定向移動,必須存在電場或在導體兩側存在電勢差的道理,實際上學生已經知道、清楚了這個問題。所以,作為教師必須要知道、了解的更多,這就需要不斷地學習。在此基礎上,我又查閱了有關資料,弄明白了電極電勢產生的原因,以及電子如何在電場中運動的問題。
其次,在追溯原電池起源的問題上,通過查找網上信息,我了解到:有關電池的研究已有數百年歷史。它起源于一位意大利解剖學家和醫學教授在一次解剖青蛙時的一個偶然發現(一只已解剖的青蛙放在一個潮濕的鐵案上,當解剖刀無意中觸及蛙腿上外露神經時,死蛙的腿猛烈地抽搐了一下)。后來,另一位物理學家和化學家伏打讀到有關論文,多次重復了實驗,證明了:只要把兩種不同的金屬片放入電解質溶液,就會產生不同的電極電勢,這也是推動電子定向移動的本質原因。后來,伏打發明了伏打電池。這是一項重大發明,它使人們第一次獲得了比較強的穩定而持續的電流,為科學家們從對靜電的研究轉化為對動電的研究創造了物質條件,導致了電化學、電磁聯系等一系列重大的科學發現,加深了人們對光、熱、電磁化學變化之間的關系的認識。
再次,聯系到生活實際。通過實物展示和借助多媒體課件,介紹大家常見的干電池的工作原理,增強了知識的趣味性,加強了同學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
通過這節課我體會到:
1.對于知識的理解不能單純從某一學科孤立地理解,那樣是不會推動科學的發展的。理科綜合的提法,是非常有道理的,不僅如此,它還應該是一種更廣泛的各學科之間的綜合、滲透,這樣才有利于我們對科學知識的整體認識和把握。
2.在目前的高考形式下,我們唯有學科間不斷加強聯系,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努力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才能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國家棟梁之才,這也是教育改革的根本所在。
(作者單位 深圳市鹽田區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