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讀是我國語文傳統教學方法的精髓,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確的朗讀方法、朗讀興趣和朗讀習慣對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用心引領、指導朗讀,可從以下幾方面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一、輕聲指讀,正確無誤;二、教師范讀激趣感悟;三、方法指導,學會朗讀;四、多種形式,促進朗讀。“教學千法讀為本”,只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朗讀形式,想方設法讓學生體會到朗讀給自己帶來的美的享受,就能對語文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朗讀;朗讀興趣;朗讀習慣;朗讀方法
每日晨讀,教室里傳出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不時有路過的教師和家長駐足傾聽,這時候是我和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刻。朗讀就是朗聲讀書,即運用普通話把書面語言清晰、響亮、富有感情地讀出來,變文字這個視覺形象為聽覺形象。朗讀是我國語文傳統教學方法的精髓,它蘊含著語文教學的客觀規律,它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朗讀提出了十分明確的要求:
“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是學生與課文直接對話的主要形式,是學生積極參與閱讀實踐的個性化行為,是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表達出來的一個過程,是學生獲得語文能力和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確的朗讀方法、朗讀興趣和朗讀習慣對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很重視朗讀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用心引領、指導朗讀,從以下方面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一、輕聲指讀,正確無誤
每個班的學生朗讀時都不是整齊劃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顯的差異。尤其是初次接觸文本的低年級小學生。對于朗讀往往有一種急切的心情,如果要求不明確、方法不得當,學生讀書往往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在他們朗讀中容易出現唱讀、拿腔拿調,出現加字、去字或者讀不通順等現象。所謂讀正確,就是要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不添字丟字、不讀錯字、不結巴、不唱讀或怪腔怪調,用接近于生活中自然談話的語言方式來讀課文。我要求學生把書本平放在桌上,用手指著讀,輕聲讀給自己聽,有了這些嚴格的要求,在教師的巡視指點下,學生讀書時就自然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達到正確的朗讀,形成初步的朗讀能力。
二、教師范讀,激趣感悟
在朗讀教學中,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既可以給學生提供模仿的樣板,又可以在朗讀語調里自然流露出情感,啟迪學生的思維。
《父親和鳥》就像一個古老而真切的童話,讓人領略到人與自然本應是十分和諧、十分融洽的。在教學本課時,我先做示范朗讀,然后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學生都感受到了“父親”的愛鳥。我抓住時機讓學生自由朗讀,用心感悟,問:你是從哪些地方感悟到“父親”很愛鳥的?從而啟迪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饒有興趣地進入更深層次的朗讀。
《紙船和風箏》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帶著問候,帶著祝福,帶著諒解,帶著濃濃的真情,在山頂和山腳架起一座友誼的長橋。故事的動人之處在于,當松鼠和小熊因為一點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們表現出的內心的失落和難忍的痛苦,以及修補“裂縫”的獨特的方式和感人場面。紙船和風箏讓他們倆成為好朋友,正當他們沉浸在幸福和快樂中時,我配樂朗讀了課文,同學們一下子被帶進了那傷心、難過的氛圍里,愿把你的感受讀給大家聽嗎?學生也在傷感的樂聲中用情讀起來。真情朗讀、用心感悟,教師的范讀使教學水到渠成。
三、方法指導,學會朗讀
指導朗讀,教師如果只是簡單地求讀得流暢,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根據不同的內容,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如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等。教師要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運用不同的方法使每次訓練都有側重點,啟發學生揣摩、朗讀、感悟,錘錘敲打,錘錘有聲,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讀。
同樣的一個句子,朗讀時不同的重音,就會傳達出不同的信息。在教學《四季》一課時,草芽剛長出地面尖尖的、嫩嫩的,我們的聲音要讀得輕一些、細一些,表現出草芽的柔嫩。當一個孩子在讀:“我是春天”時,重讀了“我”后,我就啟發學生想想還可以怎么讀?大膽試一試。孩子們有的重讀“是”,有的重讀“春天”。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有了自己的思想,通過實踐真正感受到了重音對表達意義的作用。它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的字、詞、句,加深領會課文內容,同時還可以在朗讀中體味文章的意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鞏固知識、陶冶情操。
范讀,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學生模仿老師的樣子去讀,缺乏自己的思考和領悟,這樣的朗讀很難有大的提高。在教學《我是什么》一課中的第三段時,我首先用音樂創設情境:水娃娃多會變啊!請大家閉上眼睛,聽老師讀第三段,想想水是怎樣生活的?讀完,我又用圖畫啟迪學生的思維,當孩子睜開眼睛就看到了一池靜靜的湖水,我請學生給圖畫找朋友,說說為什么,講講該怎么讀。學生在圖畫的引領下,打開了思維的閘門,他們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見解:水靜靜的,好像人在睡覺一樣,輕輕地讀;小溪里散步,水流慢就像在散步,散步是自由自在的,應該比睡覺高聲一點。還有人補充語速也要加快;大海里跳舞、唱歌、開大會,是海浪在翻滾,是波濤的聲音,是很多水的匯合,是高興的,要更大聲。創設情境給學生以啟發,使他們從中領會課文中準確的語言表達方式,經過思考和感受后的朗讀,語言就不光是從嘴里說出來的,而是從內心里流淌出來的,這樣的朗讀不再是簡單、機械地模仿,而是心聲結合的最佳情感表白。
朗讀中的長句指導也很重要。《難忘的一天》主要寫了“我”為鄧小平爺爺做電子計算機表演的事。教學中要通過反復朗讀,讀懂寫鄧小平爺爺神態、動作和語言的詞句,體會鄧小平爺爺對少年兒童的關懷與期望。為了不讀破詞句,就要在長句的朗讀上加以指導,先將句子中的詞或短語讀熟,再連起來注意停頓就可以了。如:①我為鄧小平爺爺/做了/電子計算機表演。②我沉著地/操縱著計算機,順利地打出/各種各樣的圖形來。句子都較長,教學中我出示語句,讓學生先練讀:電子計算機、沉著地、操縱著、順利地、各種各樣等詞語,再范讀并讓學生用“/”做上自然停頓的符號,告訴學生:畫“/”處要做自然停頓處理。這些地方的停頓要比逗號短,只是聲音斷開或稍微拉長即可,不必在自然停頓處換氣。這樣不僅攻破了長句,也教會了學生如何把句子讀得更生動、更具體。
《看雪》一文中有這樣兩句話:“孩子們爭著問老師:‘什么時候能帶我們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老師望望大家,深情地說:‘那里的小朋友正企盼著你們去和他們一起玩兒呢!’”第一句表達了臺灣小朋友企盼能到祖國首都北京看雪的心情;第二句話表達了大陸小朋友盼望祖國統一,能早日與臺灣小朋友在一起的心情。這兩句均要通過反復的朗讀,才能體會這兩句話蘊含的意思。要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句話,首先要注意問句和感嘆句的語氣。其次是要讀好長句子中的停頓。“什么時候/能帶我們/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那里的小朋友/正盼著你們/去和他們/一起玩兒呢!”這樣掌握停頓、讀出語氣就很容易體會出海峽兩岸人民企盼祖國統一的愿望。
故意出錯也是一種情境的創設,目的是提醒孩子們注意。讓孩子們找出問題并糾正錯誤,既能凸現知識重點也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在教學《我是什么》一課中的第二段時,在孩子們了解了雨、冰雹、雪之后,我夸孩子們讀得真好,能不能給老師一個機會,我也想和大家比一比?我一邊播放下雨、下雪、下冰雹的圖片,一邊故作認真地讀起來,把“落、打、飄”三個動詞打亂順序,來了個徹底的大錯誤。孩子們連忙高舉小手,認真地給我糾正了錯誤,還給我講了為什么不能亂用這三個動詞。如果沒有老師犯錯的過程,只要求孩子們注意這幾個字,這種簡單的提示,并不能引起孩子們的重視。而有了這一過程就使孩子們的學習變得很積極、很主動,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很有利于朗讀水平的提高。
四、多種形式,促進朗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低年級的很多課文都是孩子們喜歡的童話故事,像這種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如果只是老師的講解,課堂會索然無味。教師可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組織學生練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低段的孩子表現欲特別強,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最宜采取分角色朗讀或表演讀。在《小柳樹和小棗樹》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通過分角色朗讀了解兩個個性鮮明的角色、通過品讀了解不同的個性特點、通過研讀充分感悟不同時間小柳樹和小棗樹……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在誦讀者心中,不僅僅是白紙黑字,而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形象。讓他們在書聲瑯瑯中深入體會小柳樹和小棗樹不同的生長特點、性格特點和小柳樹前后的不同表現。《酸的和甜的》、《從現在開始》等課文的學習都可以將朗讀、表演、理解、朗讀緊密結合,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進行扎實的訓練。
總之,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從朗讀的課型看,有教讀、析讀、研讀、品讀、評讀、聽讀、賽讀、復讀等;從朗讀的角度看,有教師范讀、聽錄音跟讀、學生領讀、分組讀、個別讀、齊讀、自由讀等;從朗讀的不同要求看,有分角色朗讀、表情朗讀、低聲朗讀、高聲朗讀。“教學千法讀為本”,只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朗讀形式,想方設法讓學生體會到朗讀給自己帶來的美的享受,就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師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