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學生最怕學習文言文,因為在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中,教
師總是側重于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知識的積累。教師通過“滿堂灌”,反復背誦、默寫的手段以求高效地應付考試。對文言文精巧構思、人文內涵方面的挖掘,卻是淺嘗輒止。慢慢的,學生對機械、繁瑣的字詞積累感到厭倦,一講文言文就昏昏欲睡。這樣純粹是為了應付考試而進行的毫無語文味的教學,何來高效可言?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珍珠,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這樣只求文言知識點積累的教學,無異于“暴殄天物”。如何讓學生真正地領略文言文的魅力,愛上文言文呢?這就需要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課堂變得不再枯燥乏味。
一、美讀、誦讀的有機結合
有些文言文辭藻華美,句式整齊,朗朗上口,如《岳陽樓記》
《醉翁亭記》一類寫景的散文,需要教師美讀來激活課堂。教師美讀前,先準備好合適的古典樂曲做背景音樂。美讀時,教師一定要讀出神韻,讀得搖曳生姿、蕩氣回腸,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之感。不僅讓學生聽出情感,更要讓學生感知美并引發遐想,進而主動探究文辭之美。
教師的美讀只是將學生領進了大門,學生還要通過反復誦讀來咀嚼其中的美味。學生在反復誦讀時,通過對停頓、重音的準確處理,語速、語調的準確把握,與文本對話,與作者產生共鳴。為了激活課堂,學生誦讀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如自由誦讀、齊讀、小組讀、組間誦讀比賽等,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反復誦讀對學生理解文章,培養文言文語感,提升文言素養都大有裨益。
二、傳統文化的適時滲透
文言文中所涉及的傳統文化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遠,教師適時滲透傳統文化的講解不僅有助于對文本的理解,更能吸引學生。如,在教授《核舟記》時,學生通過閱讀全文,只知道“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上面雕刻人物栩栩如生,無法深切地領會微雕藝人技藝的高超。教師此時可是對微雕藝術進行介紹,通過觀看相關視頻,讓學生了解微雕藝人創作過程、欣賞創作成品,展示我國這門獨特的傳統手工藝。
三、課本劇目的即興表演
針對一些故事性強的文言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將課文內容改編成課本劇,進行即興表演。《陳涉世家》的篇目較長,學生根據文章的內容將其劃分成四幕劇,分別為:年少傭耕、設計殺尉、準備起義、起義成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學生分小組進行排練,將文中故事通過自己的表演再現于課堂。學生既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主動參與課堂,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也因此愛上了文言文。
四、美麗圖畫的精心繪制
有些優美的文言文充滿了畫面感,可以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運用手中的畫筆,將文字轉化為真實可感的精美畫面。如《記承天寺夜游》《愛蓮說》這類文章可以繪制單幅圖畫,《桃花源記》《愚公移山》這類敘事性較強的文章可以繪制組圖。最后,將學生的繪畫作品評比展示,以此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于無形之中引導學生探究文本,此外還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此外,還可以根據課文設計續寫結尾,設置辯論賽等。其實只要教師精心構建文言文課堂,創新設計課堂環節,注重挖掘文章的精妙之處和人文內涵,引領學生感知美,讓學生愛上文言文也是很容易的。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鄭陸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