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是對學生的語感、歸納能力、思維能力、整體把握能力很好地鍛煉。關鍵句摘錄法、主干提取法、要素羅列法、內容質疑法等方法都是教師經常使用的。能讓學生準確地總結、提煉,抓住重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段意、節意,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語文;概括;方法
近幾年,教師們發現,孩子們的概括能力很差,不能準確地概括出一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一段話的主要意思?!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概括能力培養是對學生的語感、歸納能力、思維能力、整體把握能力很好地鍛煉。
在平時的教學中,經過潛心研究,精心提煉,我歸納出以下幾種方法:
一、關鍵句摘錄法
這是一種常見而又簡單易行的概括方法。有的文章中有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中心句,這些句子往往揭示了全文的主要內容及中心思想。這些概括性強的關鍵語句,就可以概括段意或全文大意,我們毫不費力就可以直接“抄”或者稍加改動即可。
如:《鄭成功》一文,最后一節在全文中就起到一個總結作用,“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臺灣的偉大功業,是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的。”根據這一句話,我們就可以知道,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寫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臺灣的事,既方便又準確。再如:在學習第13課《秦兵馬俑》時,我發現第三節: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這一句是過渡句,將秦兵馬俑的特點高度概括出來了。在以前學習的基礎上,不少學生知道,過渡句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的前半句承上,也就是說第二節是寫秦兵馬俑規模宏大的,后半部分啟下,也就是說后面幾節是寫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就是這樣一句話,使我們對課文條理有了更清楚地認識,孩子們也能夠很自然地概括出第二節和第四到第十節的意思,同時,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也一目了然。就像中心句一樣,過渡句也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句型,利用它,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引導學生來進行分段,概括段意。相信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概括起來就會輕而易舉。
二、主干提取法
在眾多的方法當中,我經常會向學生介紹這種方法。就像我們從一年級開始訓練學生說完整的話一樣,要有主語和謂語。每一篇文章也是如此,必定有作者描寫的對象,并且對這個對象所描寫的內容。所以,刪去旁枝末節,這篇文章主要寫“誰干什么或什么東西怎么樣”,用這樣的句式就可以很容易地概括課文的內容,而且比較多地適用于各類文章。如:《船長》一文,寫誰?寫船長,干什么?沉著鎮定地指揮全船的人進行脫險。《西湖》一文,寫什么?西湖,怎么樣?景色美。這種方法就像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根,重點部分就突出出來了,雖然寥寥幾個字,但卻簡單明了地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學生聯系課文進行適當補當、豐富,不就可以很好地概括出課文的內容嗎?
三、要素羅列法
不同體裁的文章要點不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以敘事的文章為多,我們在概括主要內容時,往往可以抓住事情的“六要素”,先羅列出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再加以整理成一段表達通順的話。
如:《最后的姿勢》,時間:2008年5月12日,地點:四川汶川,人物:譚千秋,起因:地震來臨,經過: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四名學生,結果:譚老師英勇犧牲了。把各要素連起來,就可以清楚地概括出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2008年5月12日,四川發生大地震時,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四名學生,而自己卻光榮犧牲了?!耙亓_列法”,就是采用先分解后綜合的思路,使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四、內容質疑法
朱熹說:“學貴有疑?!痹趯W習《神奇的克隆》一文時,為了讓學生理清文章的條理,我從題目入手,讓學生來進行質疑:看到題目,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看誰能提出最有價值的問題。孩子們思考片刻,紛紛舉起了小手:什么是克隆?克隆神奇在什么地方?克隆有什么作用?……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從文中來找答案,看一看文中哪幾節可以回答這幾個問題。這樣學生很容易就把文章分成四部分,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引導學生用小標題來概括:定義、范圍、作用、前景,等等。
這種概括段意的方法是我們在教學中經常使用的。它以質疑的方法,讓學生將段意與段落緊密結合,而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知道段落概括段意。這種方法符合孩子的特點,學生都有好奇心,對于不明白的問題總想問個究竟,在提問中即概括了課文的段意,不顯得生搬硬套。在此基礎上,我們又可以從段意入手進行整合,進而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走了一個來回,不但清楚地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對文章的脈絡也是一清二楚。
五、人物關系梳理法
特別在于講故事(歷史、神話、民間)的文章中,人物關系有的很復雜,這時就可以利用復雜的人際關系來梳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比如:《牛郎織女》一課的教學中,由于文章非常長,人物也很多,有牛郎和織女,還有老牛、喜鵲、王母、哥嫂,這些人物互有聯系,推動故事的發展,我們就可以很好地運用復雜的人物關系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種概括方法比較全面,而且讓學生對文章復雜的人際關系有了清晰的認識。
六、重點詞語串聯法
借助教學中的重點詞語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對于一些文章,是一種很好地概括方法。如:《第八次》一文的教學中,我們就可能讓學生根據重點詞語:侵略、抵抗、失敗、成功,連起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種概括方法學生很容易掌握,因為降低了概括的難度。
另外,我們經常使用的題目擴展法、段意相加法等也是很好的概括方法。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不少課文的題目就是課文內容的高度概括性。我們可能通過題目然后結合課文內容擴展成一句完整的話,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如:《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徐悲鴻勵志學畫》等等。一篇文章由幾個段落組成,我們可以用段落大意相加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當然,要先理清文章脈絡,寫出每段的意思,把段意合并起來適當修改就可以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概括能力是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以上方法的運用能幫助學生從淺易處入手,消除概括課文大意時無從開口、無從下手帶來的苦惱,使概括大意盡量準確、全面,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提高其概括水平。不管運用哪種方法,都必須認真閱讀課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礎上,才能正確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綜合運用各種方法,效果更佳。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劉集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