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學生認為學語文難,學好語文更難。我認為,要學好語文“讀”“悟”“練”是必不可少的。
一、讀:廣泛閱讀,厚積薄發——麗詞佳句都由閱讀而來
把書讀活,不光要讀出書中的知識,還要能讀出書里邊和書背后的道理,精彩的地方則應努力去背?,F在很多高中生壓根兒就不去讀書、背書,對那么多的唐詩宋詞、絕妙好文不屑一顧,這是萬萬不行的。腦子里沒有足夠的積累,一提筆寫文章就是滿篇的空話、套話,一點滋味都沒有,這不僅在考場上要吃大虧,就是平時談吐之中也會讓人覺得一肚草莽。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蔽覀冎挥袕V泛閱讀,努力積累,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才可能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
廣泛的涉獵,博聞強記?,F在的語文考試,閱讀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不僅有文言文閱讀,還有文學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知識面很廣。要想在課堂上把所有這些能力統統培養起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還要靠課外的努力。因此,要多看一些書,除了教材,還要看一些文學名著,或是報紙雜志,在這些書籍中,我們可以品味精美的語言,細細地體會那流淌在字里行間的微妙的感覺,獲得詩一般的美感。還可以培養語感,學到不少文學常識,以及一些新鮮有趣的觀點。
所以,我們應該多讀一點、多記一點,并做到持之以恒。有的學生認為語文最難學,為什么呢?因為他們覺得似乎無論他們再怎么努力,起色似乎都不大,總的感覺就像是有力無處使,這是由語文知識面寬決定的,如果堅持閱讀的時間不長,急功近利,那么往往收效不大,甚至毫無起色。鄭振鐸先生說:“不怕做得少,只要天天堅持做,最終一定有成績!”所謂“苦心人,天不負;有志者,事竟成。”讀書也一樣,一定要有信心、有恒心!
二、悟:認真思考,揣摩玩味——文中妙處都由感悟而來
感悟在語文學習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感悟產生在豐厚的、形象的知識基礎之上,這些知識基礎包括誦讀能力、語言能力、語文良好的學習能力習慣的養成和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學生對語文的悟性其實就是一種感悟能力。王國維先生講的“古今成就大學問大事業者”經歷的“三境界”中,第三境界即“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就是講的“悟性”。讀書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這“心到”就是指“悟”。學習語文需要一種悟性,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同樣一段文字,有的學生讀了潸然淚下,有的學生卻無動于衷;同樣一本書,有的學生能津津有味地讀下來,有的學生卻看完一部分覺得索然無味而棄之。所以說,學習語文必須走進文本世界去感悟作者的心靈,感悟文章的底蘊,把握文中藝術。
感悟能力的培養有多種途徑。我們可通過多讀、聯想來感悟作者的心靈。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月光下的荷塘有“田田、層層的葉子”,還有零星的“如明珠,如星星,如剛出浴的美人的白花”“薄薄的青霧”“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荷塘四面的高高低低、遠遠近近的樹,“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路燈在這水墨畫中是那么暗淡無光,似乎是瞌睡人的眼了。”一切景語皆情語,聯想當時作者處境,感悟出作者心中淡淡的
哀愁。
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生活經歷,感悟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點??偨Y出人生哲理,并從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三、練:勤于研習,百練不厭——語文能力都由實踐而來
唱好語文學習“三部曲”:獨立預習—認真聽課—勤于積累。
預習,強調獨立,是指不要預先去看參考書之類的材料,一定要依據“閱讀提示”認真看文章,并結合“思考和練習”,尋找解答的方法和思路。對不能解答的問題,打上記號,留到聽課時解決,若老師講課沒有談及,則一定要問,善問者則善學。對語文基礎知識之類的問題,應該自己動手查閱工具書解決。
聽課,關鍵是認真。何謂認真?即,聽好內容,做好筆記,積極思考,善于質疑。
積累,是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掌握知識的方法。沒有持之以恒的積累,再好的記憶,再好的資質,都不頂用。
這個練,包括口練、筆練等多種形式,尤其要加強作文的練習。要想高考成功,必須勇敢地面對作文,喜歡作文,善于作文。多動口誦讀,聲音洪亮,感情充沛,融入文中,多與人進行口頭交流,語言簡潔。筆練要堅持,可抄別人的東西,通過抄來體會一篇好的作文,它是怎樣組織結構的,怎樣構思的,怎樣遣詞造句的。把別人的東西化為自己的東西。寫自己想寫的東西,表達自己對某事某物的看法,抒發真情實感。
總之,在語文學習中堅持“多讀”“多悟”“多練”,語文一定會學好。
(作者單位 山西省盂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