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促使在教學一線的教師要跟上課程改革的步伐吸收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同時也促使教師們要轉變、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因此,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探究到能夠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主導作用的、在最短的時間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的方法是課堂改革的關鍵。在課堂教學的改革中教師對于教學方法的思索也在摸索中前進。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們在思想品德學科中經常使用的是自主學習法、講授法、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方法;方法思考
新課程改革主張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課堂的主陣地還給學生,避免傳統教學中教師的“滿堂灌”“一言堂”現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新課程改革對于學生的要求不僅僅是知識目標的掌握,更主要的是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培養。
新課改對于學生培養目標的改變完善也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教學學習有法但無定法”,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何種教學方法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作為一線教師,在踐行課改理念的實踐中,我認為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方法可以采取以下幾種:
一、自主學習法
自主學習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主動閱讀思考、交流的積極性。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自發地學習,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在思想品德的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自己就能看明白并且能夠理解的知識,在課堂上不妨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思考。這種教學方法會促使學生去踏踏實實地看書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學習內容。學生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會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知識懂了,哪些知識還有疑問、不明白。
在課堂中讓學生自己去學習的時候還可以適當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在課前可以準備導學案,在導學案上把每課的主要知識點、特別是重難點用簡答題或填空題的形式出現,引導學生帶著疑問去看書。教師也可以在學生看書時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例如:在閱讀時把體現預習提綱中的知識點、或者你認為是重要的知識點用橫線或者曲線標記,把你存在疑問的語句、知識用問號標記、或者記錄下來。
在學習八年級思想品德《消費者享有的合法權利》時,教師出示預習提綱:
(1)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專門法律是哪一部?
(2)消費者享有的合法權利有哪些?
(3)消費者怎樣才能做合格的“上帝”?
學生帶著這些疑問根據老師對閱讀的要求就可以獨立去完成。同時對于自己思考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向教師提問,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會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會得到提高。
二、講授法
所謂講授法,就是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于課堂中的重難點及學生存在的疑問重點講解。新課程改革強調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學習的管理者,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依然是課堂的核心,這與課改的精神絲毫不沖突。只是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多是強調、引導、點撥,教師是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引導者。教師在教學中不需要過多的語言,關鍵是要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釋疑解惑。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進行點評引導。例如:在學習九年級思想品德《生活處處有合作》時對于其中的知識點——發展離不開合作,這一要點理解不透。針對此種情況就需要教師認真講解。教師根據書本上提供的“西氣東輸”的例子引導學生思考:
(1)我國實行“西氣東輸”的原因有哪些?
(2)實施這一政策是在落實我國正在實施的哪種戰略?
(3)實施“西氣東輸”的作用有哪些?
教師啟發學生從我國當前的資源、國情、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等角度思考,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合作,
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離不開合作。并且根據這一點聯系時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能夠把書本知識和社會生活相聯系,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閱讀感悟法
閱讀感悟是指教師根據思想品德教學內容要運用典型的故事,引導學生將知識內化成行為。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去分析、討論。
閱讀感悟法的運用,首先要求教師一定要注意選取故事材料,
要和想引導學生思考的內容聯系緊密,要緊扣教材內容。材料一定是有效的,學生要能夠看懂故事材料的內容。其次,教師要針對材料設計恰當的問題。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有層次性、開放性。通過問題的設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四、小組合作法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是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自己參與教學活動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
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可以增強小組同學之間的感情。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小組合作的有效性。為了使得小組合作能夠有效,教師需要注意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之間的交往情況進行分組組合。要力求做到學生同組異質好中差都有,注意小組間的相互合作、取長補短。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吃透教材,了解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問題。這樣的問題才有效,才能激起學生探究、討論的熱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五、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并使學生的認知水平、智力狀況、情感態度等得到優化與發展的教學方法。思想品德倡導以情境引領教學,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通過直觀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引起學生情感上的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情境。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采用的情境教學主要有:表演情境-小品表演、文字描述情境、視頻情境、多媒體展示情境。八年級思想品德《孝敬父母》這一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子女要孝敬父母的原因、學會孝敬父母。如果在課堂上單純是教師講解,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學生在家庭中習慣了父母的照顧,他們會認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只有讓學生情感上引起共鳴才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認同。因此,在課堂中播放從網絡上下載的一段孝敬父母的視頻。孩子們從視頻中感受到了父母的艱辛,學生自然而然會產生孝敬父母的情感及孝敬父母的認知。好的情境創設需要教師在課前對備課下苦工夫。多思考、多學習,利用網絡的優勢去幫助自己。
在課改的道路上會有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出現,這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去實踐。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云龍區新城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