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們學校在強化教學管理的過程中,狠抓了教學“五環”的檢查與落實,特別是教師對學生的作業批改更是提出了具體要求,如:語文老師每周要批改一次語文練習,每兩周要有一次作文評改。面對這種要求,作為語文老師,我深感很不輕松。特別是學生作文,采取什么樣的評改方式,既可以使老師減輕負擔,又可以使學生得到寫作上的指導,這是一個需要語文老師悉心鉆研的問題。
評改學生作文,方式多種多樣。一般情況下,教師總是根據自己的習慣或實踐來選定評改方式,或教師書面精批細改,或學生集體討論評改,或同桌學生互改,或抽樣講評等等。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這些方式應該說各有特點,但也各有弊端。那么,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既可以使教師減輕負擔,又能使學生從教師的評改中真正受到教育,得到啟發。我采用了綜合運用,主次結合的辦法。
我把傳統的教師精批細改仍然作為主要手段,把其他幾種方式作為輔助手段。這是因為,作文教學要面對的是每一個學生,學生的作文是教師課堂作文教學的信息反饋,要掌握每個學生的寫作現狀,采用其他任何方式都無法代替教師的親自批改。但是,通常教師任課負擔重,學生的每一篇作文都要教師親自批改似乎很難做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在制訂作文教學計劃的時候,把本學期的學生作文訓練重點列為精批細改篇目。例如:八年級上學期的學生作文訓練重點是練習寫說明文,學生需要掌握應當怎樣科學地說明事物特征,恰當地運用說明方法,合理地安排說明順序,準確地使用說明語言。這四個方面雖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要有所側重。訓練中必須要求學生在一篇作文中突出一個重點,兼顧其他方面。對于這樣的訓練重點作文,我堅持全收全改,精批細改。根據教材要求,一個學期,學生一般要在課內練寫六至八篇作文。除上述的四篇作文以外,其他用于擴大學生視野的同類型作文,我則采用另外的幾種評改方式。在運用上述的幾種評改方式的時候,我還注意到以下幾個問題:
一、教師書面精批細改,重在“精細”二字,不能敷衍塞責
對于學生作文進行認真審定,作出公允的評估和科學的指導,我采用了傳統的眉批和總批相結合的方法。除評改學生是否把握住了本次作文的側重點之外,還從其作文的字、詞、句、篇到語法、修辭乃至結構等方面均作出書面評改意見,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明確而切實的書面修改指導,從而懂得怎樣寫好文章。通過教師的書面點撥,學生能夠明白自己作文中的問題和寫作過程的難點,這就需要教師恰當的評語。評語要準確、要精煉,或糾正觀點,提高其認識;或提供信息,開拓思路;或授之方法,交之技巧。
總之,寫評語切忌空泛、籠統、發牢騷,甚至指責學生,決不能挫傷學生的寫作興趣。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從老師的評改中受到啟迪,得到提高。
二、學生集體討論評改,重在“討論”二字,不能流于形式
學生討論評改,實際上是一種典型評改,學生可以圍繞“習作”進行討論,教師一般事先選出一兩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印發給學生,組織全班學生閱讀,集體討論評改。最后由老師歸納學生的意見,示范評改。這種方法可以使教師為學生的作文內容充實更多的信息,學生也可以提出自己在作文中遇到的障礙,直接得到教師具體的口頭指導。討論時,教師可以有意安排一些不同層次的學生作討論發言,并注意到他們的修改意見,從中發現問題,然后加以引導,歸納總結,讓學生真正有所領悟。切忌“一窩蜂”地討論,表面上看似熱熱鬧鬧,其實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得要領。
三、學生互相比較評改,重在“比較”二字,不能互相敷衍
這種方式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同組或同桌的學生交換進行評改,可以口頭交流,可以書面交談。從某種意義上說,同學之間的建議似乎比老師的意見還更能夠接受。評改中,要求學生要善于總結他人作文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看出他人作文的弱點,自己怎樣去克服。這樣互相觀摩、互相學習,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組織得好的比較評改,還可培養學生自己修改文章的習慣和能力,切忌學生互相應付,真正讓學生從“互改”中學到技巧,增長見識。
四、教師分類抽樣講評,重在“精當”二字,不能泛泛而談
這種方式要求教師事先要把本次全班學生的作文通覽一遍,然后根據本次作文中存在的問題,選出各類有代表性的作文,作為本次講評的重點,在課堂上進行詳細的評改,指出本次作文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教師提出評改意見,注意針對性和啟發性,照顧到部分學生的自尊心,不必指名道姓,學生自然會“對號入座”。講評時,要有詳有略,突出主要問題。使學生從教師的講評中得到提示,切忌漫無邊際,離開本次作文的具體要求去泛泛而談。
除此之外,有的教師還采用學生自改,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等等評改方式,無論哪一種方式,其目的都是通過評改,讓學生從中悟出作文之道。倘若一味地強調要減輕教師負擔,過多地運用后幾種方式,并冠之為“作文評講改革”的話,怕是這種改革既不能全面地了解學生,又不能因材施教,一般也不會受學生歡迎的。
(作者單位 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安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