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要想真正落實這一目標,就必須依靠教師的教學組織,而當前,口語交際的現狀如何呢?從教師角度來講,只不過是課堂上花幾十分鐘的時間,就抓緊時間進行閱讀訓練和習作訓練。教材上有這一內容,不講不好,因此匆匆一講走個過場而已,追根究底,還是考試分數在作怪。那么,如何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使口語交際課堂充滿活力呢?我覺得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情境激趣,融“我”入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使教材描寫的客觀世界成為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這樣一來,學生就能“融我入境”,在身臨其境中進行推測、想象,在角色參與、角色轉換中不但豐富了想象,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還增進了情感體驗,升華了思想認識,學生所體驗到的遠遠超出了課本局限的內容。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練習五中《學會采訪》的口語交際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都是電腦、電視,記者這一職業是學生再熟悉不過的了,因此,上課伊始,我給學生做了一個采訪示范,模擬采訪了一位同學。我把書卷成一個小話筒的形狀,然后態度認真地說:“你好,這位同學,我是中央電視臺的記者,請問你周末最喜歡干什么?”學生馬上回答:“當然是玩電腦!”我又追問:“爸爸媽媽能滿足你的愿望嗎?”學生很遺憾地說:“爸爸媽媽說我已經高年級的學生了,再過些時間我就要升初中了,為了能讓我考個好初中,爸媽早就把電腦鎖起來了!”我又說:“那你能對電視機前的爸爸媽媽說些什么嗎?——盡管沒有事先準備,但我和這位學生的表演似乎觸動了教室里所有孩子的神經,有的同學也學著我把書卷成話筒,你采訪我,我采訪你,有的同學甚至把手舉到我的面前。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學生的參與意識空前高漲,情態逼真,態度認真,聽說潛能得到了充分地發掘和展現。
二、生生互動,交際實踐
口語交際不同于普通的聽話、說話,它突出語言的交際功能和互動功能,因此,必須在交際中互動,在互動中發展語言。教師可以組織同桌合作,自由選擇教材中的情境,先商議,再表演,然后進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在這樣的互動交流中,各自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在口語交際實踐活動中學習交流藝術,共同提高。
三、互動評價,提升語言
小學生的語言正處于發展階段,教師不但是課堂的組織者,更是口語交際的參與者,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適時的點撥、評價,會使學生的語言表達有序、流暢,使語言規范、完整。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練習一中《學會請教》這一口語交際訓練,我與學生展開這樣的口語交際:
師:趙友蘭有道數學題做不出來,便去請教班長郭巧玲,假如我們都是趙友蘭,她應該怎樣向班長請教呢?
生:有道題我解不出來,能教教我嗎?
師:你請誰教你呢?
生:你好,班長,我有道題解不出來,能教教我嗎?
師:說得不錯,你很有禮貌,不過讓我教你什么題呢?
生:你好,班長,我有道數學題解不出來,能教教我嗎?
(班長想了一會兒,笑著告訴趙友蘭解答的方法)
生:你真了不起,謝謝你!
師:你說的話很清楚,也很有禮貌,我們在請教別人時,說話時要符合不同人物的身份,同時注意運用禮貌用語。
學生在請教的一開始并沒有運用禮貌用語,同時也沒說清楚,要請教什么題目,在老師問題的引導下,才逐步將語言說得完整而規范,使聽者明白,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
四、回歸生活,拓展延伸
口語交際能力的形成不是短期行為,短短40分鐘只為學生
的口語交際提供了一個平臺,生活才是交際的大舞臺。因此,應讓學生與家長、朋友、社會上的人進行互動交流,在生活中與人交往,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練習三中的《學會拒絕》這一口語交際的教學,我在完成教材所規定的教學任務后,讓學生聯系自身生活,說說自己的拒絕故事,實現情境再現,用剛學完的知識反思當時的拒絕過程,并結合學生實踐進行適當的拓展,讓學生得到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口語生活是教學的交際回歸到學生的現實生活中,生活交際的話題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所以回歸生活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
只有通過交際話題的系統性學習,互動過程的結構化推進,讓學生在打招呼、介紹、問候、商量、訪問等一個個日常生活話題的交際實踐中學語言、用語言、練語言,增強口語交際的知識和技能,學會傾聽、表達、交流、應變、對答,學會根據交際目的、場合、對象進行恰當而得體的交際,才能提升學生的交際說話能力,提
升學生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的能力,促使學生在與他人的溝通和交流中形成分析、歸納、評價的思維。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鄒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