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題的確立
雖然不同的文本、文體,對學題的確立和突破也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還需遵循如下原則:
(一)針對性
針對什么,針對課堂的教學目標或文本的中心、思想。不但是學題,所有的問題都不能游離于目標和文本之外,這根“針”,必須直指“病灶”,這樣才能突破文本,引領課堂。如,《孫權勸學》的學題可確立為“孫權勸誰學?結果怎樣?”
(二)關聯性
學題可以是一個問題,也可以是一組問題。如果是一組問題,這組問題必須是相互關聯的,有著內在的邏輯性,應是一個問題的分解,而不是多個獨立的問題綜合。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學題可確立為“盲孩子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嗎?最終看到了嗎?是誰幫助了他呢?”
(三)凝練性
“大道至簡”,“少則明,多則惑”。作為學題,必須做到凝練,越少越好。目標越集中學生的思維越集中,問題越容易得以解決。散亂的問題必然導致課堂的無序。如,《中國石拱橋》的學題就是“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是什么?”
(四)綜合性
學題的凝練不代表其功能的單一。突破學題的過程應是積累知識、訓練能力、熏陶靈性的過程。所以,學題的確立也應著眼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如,《外婆的手紋》,學題可以確定為“文中的外婆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二、學題的突破
學題的確立,明確了學的方向和內容,如何突破學題,就成了具體課堂教學中不可回避的主要任務。如何突破?結合具體的文章,筆者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讀,是走進文本,突破學題的最佳方式
在突破學題的過程中,我將讀分為三種:換字讀、換序讀、改編讀。
1.換字讀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體現了愛的主題,“光明”就是“愛”的化身,為了讓學生有個更明晰更強烈的感受,我就下面的語段提出如下要求:請把下面語句中“光明”換成“愛”,自讀一篇,再齊讀一遍。
(1)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樂。
(2)“是的。光明是我的母親。是她讓我來到你身邊陪伴著你的?!庇白诱f這話的時候,覺得無比幸福。
(3)有了光明,影子就來了,它陪著他唱歌,講故事。
(4)他倆說,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
又如,在《那樹》中,老樹無論生前還是被屠殺后,都無私地把“綠”留撒人間,為了讓學生感受著這攝人心魄的“綠”,體會樹的“奉獻”精神,我就下面的語段提出了如下要求:請把下面語句中的“綠”換成“愛”,齊讀一遍。
(1)那樹被一重又一重死魚般的灰白色包圍,連根須都被壓路機輾進灰色之下,但樹頂仍在雨后滴翠——綠得更深沉。
(2)那樹被工頭和工務局里的科員端詳過、計算過無數次,但他依然綠著。
(3)幼稚園也要搬,看何處能屬于孩子。只有那樹屹立不動,連一片葉也不落下。那一蓬蓬葉子照舊綠著。
(4)尸體的肢解和搬運連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見地上有碎葉,葉上的每一平方厘米仍綠著。
(5)上帝曾說:“你綠在這里,綠著生,綠著死,死復綠著?!?/p>
2.換序讀
原文:我看見天空上,永不會失傳的云朵和月光。
我看見水里的魚游過來,水仙欲開未開。
我隱隱觸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傳的手上的溫度。
這是《外婆的手紋》的最后三節,體現了作者對外婆深深的思念和對外婆的承諾。如何讓學生體會這些呢?我分別在每句前加了一句話,然后和學生分角色調換先后分別朗讀。具體設計如下:
A:(安息吧,外婆。我一定會延續你的藝術)
我看見天空上,永不會失傳的云朵和月光。
(安息吧,外婆。我一定會實現你的期待)
我看見水里的魚游過來,水仙欲開未開。
(安息吧,外婆。我一定會傳承你的精神)
我隱隱觸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傳的手上的溫度。
B:我看見天空上,永不會失傳的云朵和月光。
(安息吧,外婆。我一定會延續你的藝術)
我看見水里的魚游過來,水仙欲開未開。
(安息吧,外婆。我一定會實現你的期待)
我隱隱觸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傳的手上的溫度。
(安息吧,外婆。我一定會傳承你的精神)
3.改編讀
原文:于是這一天來了,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
這是《那樹》中,描寫老樹被人類屠殺時的一段文字,為了還原那個充滿血腥的、慘不忍睹的屠殺現場并讓學生能夠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老樹的無奈和悲涼、“我”對老樹的同情和敬意以及對“人類”的憤恨,我就原文進行了三次不同的改編:
A:于是這一天來了,電鋸從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我,倒在了地上,呻吟著……(讀出老樹的“無奈、悲涼”)
B:于是這一天來了,(我看見)電鋸從他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我看見)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我看見)他,倒在了地上,呻吟著……(讀出人對樹“同情”和“敬意”)
C:于是這一天來了,(我看見)一個人狠狠地舉起電鋸,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我看見)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我聽見)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讀出對“人類”的憤恨)
(二)在“寫”中升華
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寫的方式會有很多。這里,我主要談談仿寫、改寫。
1.仿寫
在賞析《外婆的手紋》后,我出示了如下練習,要求仿照孟郊的《游子吟》,完成《外婆吟》。
外婆吟
手中線,身上衣。密密縫,意恐……
2.改寫
改寫,是改編文本,按語境要求進行寫作。
原文:老樹是通靈的,它預知被伐,將自己的災禍先告訴體內的寄生蟲。于是弱小而堅韌的民族,決定遠征,一如當初它們遠征而來。每一個黑斗士離巢后,先在樹干上繞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
教學至此,我立即把學生分成三組,要求分別寫一段話。
一組:以“我”的口吻寫給老樹;
二組:以“我”的口吻寫給人類;
三組:以螞蟻的口吻寫給老樹。
寫出你想說的話,老師稍后分別扮演那“大樹”和“人類”,你們就對著老師說出你們的心里話。從學生的“作品”來看,學生對文本的把握是準確的,理解是透徹的。通過“寫”凝練了學生的思想感情,較好地完成了突破學題的任務。
雖然不同的文體、文本,確立學題的方式不盡相同,學題的突破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但基于“語文”學科的根本特性,學題的確立和突破還是有跡可循的。一言以蔽之:以本為本,確立學題;讀寫結合,突破學題。
(作者單位 江蘇省新沂市八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