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的數學課缺乏趣味性是普遍現象,由于學習興趣的缺失,導致學生探求問題奧秘的欲望不濃,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自身所蘊含的巨大的創造性潛能。
關鍵詞:初中數學;興趣;動機;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最強學習動機的表現,是學生主觀意識的傾向性表現。對于數學學科而言,初中學生常常感覺到枯燥乏味,因此,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是確保學生積極參與到初中數學課堂中來的重要保證,是初中數學教學有效、高效發展的基礎。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初中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呢?
一、增強導入的趣味性,預熱學生的思維
學生并非空著腦袋來學習數學的,但是其數學思維在新課組織前是混亂的。筆者認為,教學導入要有一定的興奮點,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來,同時切入后的起步階段涉及的實例要形象且具體,最好是能直接從學生的身邊出發,也可以借助于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把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幫助學生的思維有效地預熱,接著再由一個數學概念到另一個數學概念進行拓展。
例如:在和學生一起探究“勾股定理”時,筆者首先引入定理的歷史及發現的趣聞,借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著,給學生講完公式,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有哪些可以用到此定理。學生在前面導入的基礎上,有的開始在大腦中的生活表征里進行搜索,
有的在教室里找尋,看到墻角是直角,聯想到建筑中可以應用此定理對房屋墻角是否為直角進行有效的判斷等等。最后,為了實現知識框架的整體構建,筆者以勾股定理為基礎,把學生原有知識遷移過來,將三角形的直角進行擴大變為鈍角,和學生一起探討“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概念。“三角形兩邊相等時,兩個底角相等,當三邊都相等時,三個角均相等。”如此一來,這節課就不僅僅是學習了勾股定理的公式及其簡單的應用,還將前期學習進行了滾動式復習,促使學生對整個三角形部分的知識理解的更為深刻、全面,為進一步探究提供了基礎。
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還可以把課本中的新授知識轉換成游戲活動,調動學生愛玩的天性,有效維系學生愉快的心情,消除厭學情緒,使“玩”向有收益、有節制、有選擇的方向發展,最終“創造”出數學概念,體驗學習的過程。
二、注重學習過程的體驗,在發現中提升能力
學生自身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創造性潛能,而要想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關鍵在于要讓學生有所體驗,我們的情境創設的質量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因素,有時脫離了枯燥的數學符號,學生更感興趣,在興趣被激發出來后,為了解決問題再回到數學中來,學生的動機和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例如:筆者和學生一起鞏固二次函數知識時,借助于試驗與探索的方式來應到學生應用二次函數來解決一個看似與數學不相干的實際問題。首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各個小組培養不同的植物,并引導學生借助于稱重法為植物創造不同的水分供給條件,對植物在不同的水分供應下生長關系進行觀察。學生對教師布置的這個教學任務非常好奇,同時又具有可操作性,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潛能,在試驗和探索以后,二次函數的知識不僅得到了有效的鞏固,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在體驗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提升。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過程必須由學生自主探索探究得到,通過探究事物的規律發現問題,生成解決問題的需要,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知識上存在的缺陷,進而形成強烈的學習欲望,激發學習動機,激發內在潛能,同時實踐也表明,有學生親身經歷且參與發現和解決的問題,學生的數學印象才會清晰、理解才會深刻、記憶才會牢固。
三、注重數學方法應用的歸類,讓學生感知數學的魅力
數學是美的,同一種數學方法可以解決不同的數學問題,學
生在應用數學方法的過程中會有一種成功的體驗,如果引導學生對數學方法可以解決的問題進行歸類,學生就能夠感知數學的魅
力,而且在長期數學方法的歸納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習慣就會養成,思維由定向走向發散、由初級升到高級,同時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也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例如:筆者和學生一起學習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
屬于R,a≠0)中根的判別方法,Δ=b2-4ac,我們可以用來對根的性質進行判定,而且該方法在代數式變形,解方程、解不等式、解三角函數等數學問題的解決中的應用都非常廣泛。
數學方法是數學學習的精髓,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手段,是形成數學素養的重要載體,我們課堂教學中必須以數學思想方法為核心,揭示數學問題的本質,提升數學教學的效果。
總的來說,興趣的調動和初中教學的有效性是和諧統一的,
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是對其學習心理的一次正作用,大量實踐經驗表明,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知識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會更到位,因此,激發學生的興趣是每一個教師應該重點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鄭麗.數的發展[J].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2).
[2]向翠萍.初中數學教學之點滴[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6(2).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興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