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教學節奏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最佳的發展。初中體育教學活動要從每個學生的實際出發,制訂貼身的教育計
劃,讓個性得到張揚、特點得到彰顯,在發揮集體教育最大作用的同時,著眼于個體的蓬勃生命、健康成長。
一、基于學生,科學分析師生的綜合情況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長期的教育教學活動給教師個人的教學行為烙上了深深的個性色彩,有的教師擅長用言語進行直觀的表達,有的教師喜好用肢體語言對教學問題進行示范,有的教師關注教學媒介在活動中的應用。如此種種,都屬于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習慣。從另一個側面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在了解教師自身的同時,更要重點解讀學生,包括班級的整體體育水平、活動項目的傾向性問題、特殊的體育苗子、學生學習的風格特點,等等。力爭做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高度融合、和諧共生。
有一年,我教學的初一一個班,女生居多,通過學期初的了解,我發現近90%的學生喜歡唱歌、跳舞。原來在小學的時候,舞蹈是學校的特色項目。從開學的幾節體育課來看,大部分學生的柔韌性較好、協調能力也很強,他們對力量性的活動不感興趣,理論訓練不到位。我平時喜歡跳霹靂舞,也經常參加一些比賽。因此,我和學生一起制訂今后班級的體育教學計劃,將韻律操、啞鈴操、單雙杠體操融入教學,既激發了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又彌補了學生體育發展中的不足,教學效果非常顯著。
需要注意的是,拉埃丁和斯泰萊的一項研究發現,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和學習方式完全與學生的學習風格相匹配,這不一定是好事。這時學生容易提早預見自己的學習效果,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學習能力,從而降低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導致學習效率的下降和學習興趣的喪失。經驗豐富的老師總是在教學方式匹配的同時,適當地制造“失配”機會,一方面,給學生留有學習的新鮮感;另一方面,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風格的轉型與完善。
二、理解學生,創造性地開展體育教學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體育學科應本著“健康第一”的思想,多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對體育訓練的情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鍛煉。
例如:為了提高學生的彈跳能力,我引導他們參與跳繩活動,特別創造出花樣跳繩活動,如向前搖、向后搖,單腳挑、雙腳跳,單人跳、雙人跳、多人跳,單人雙臂交叉跳、多人穿梭跳,并開展跳繩比賽活動,原先不喜歡運動的學生也很樂意地加入活動的行列。學生在學校的體育課活動的時間是有限的,如何讓他們堅持不懈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浸染積極樂觀、豁達大方的體育文化?僅僅靠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這需要我們給學生施加體育精神的影響,借助各種活動和途徑,為他們創設機會,需要我們對他們的理解和寬容,讓學生在備受呵護中迸發出對學科的情感,
需要我們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允許他們通過多次或更長的實踐活動摸索體育活動的規律,進而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
三、尊重學生,充分利用差異性資源
教育教學的理論研究表明,只要教師做到因材施教,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與發展特點,那么就能使每個學生都走向成功。正所謂“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從現實世界看到的是另一道風景,因為教育事業的艱巨性和學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讓教師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為每個學生的發展量身制訂規劃,更不可能讓計劃追隨著學生的終生發展。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只有正視這一問題,才能尊重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體育課堂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最終讓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
上學年,我們班小王的籃球考核成績一直很落后,盡管他很努力,但是進步卻不是很明顯,不但學生自己著急、懊惱,我和其他的同學也覺得不可思議,怎么會這樣呢?但我們達成共識,不許嘲笑他的姿勢和成績。同時,有幾個籃球打得比較好的同學主動請纓,利用課后時間多約他參加訓練活動,漸漸地,小王有了感覺,對籃球入了行,不但考核過關,而且還成了學校籃球隊的重要成員,后來當他知道大家為他做的這一切時,激動得流下了淚水。
“黃沙入海,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顆沙粒;綠葉如云,尋不到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學生先天條件、后天的教育方式、家庭文化差異等等都是影響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作為體育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我們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現實水平,做到分層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既有拔高性的訓練,又有滿足暫時落后學生需求的基本活動。一節體育課,要讓所有學生都活力四射、朝氣蓬勃,讓不同體育水平的學生互相影響,共同提高。
“孔子教人,各因其才。”實踐證明,班級授課制是面向大多數學生而進行的教學方式,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的發揮出最大化的效果。但是,對個別特殊學生而言,這樣的教學模式遏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特長的展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認知特點和獨特的學習方式,我們要充分認識個性化教育的獨特意義,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差異性教學與集體教學相整合,讓所有學生得到最全面和諧的成長。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興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