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識字是基礎,更是小學低年級教學的重點。低年級的識字量占小學階段識字量的60%,這么大的識字量,如果我們采用“單調地讀、重復地寫、機械地識”的傳統教法,不但完成不了識字任務,而且會使學生對學習失去信心。因此,教師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積極鼓勵學生探究與發現,采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識字教學,不斷提高識字水平。
一、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識字
低年級兒童好動、愛玩,這是他們的天性。他們不能長時間專注于某一事物,喜歡接觸形象的、具體的、有趣的東西。因此,教師要采用生動有趣的識記方法,使識字教學變枯燥為新奇、變呆板為活潑、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識字。如:長春版教材《漢字家園》教學,每一課識字平均十七八個,由于生字比較多,孩子識記較困難,所以每次教學我都設計一個故事情境,并結合動畫、圖片等媒體手段,通過小故事、猜謎語、繪畫、拆一拆、組一組等多種識字方法,使孩子非常喜歡識字,并且他們的識記方式很具有想象力,例如:在學“靜”的時候有的孩子用小謎語“青苔上有對小鳥在爭斗”;有的孩子用“青加爭”;有的孩子用“凈”換部首;有的孩子用形聲字的特點識記。只要我們激發他們的主動性,每個字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識記方式,即使是稚嫩可笑的,我們也應給予鼓勵,讓學生在不斷創造中、鼓勵中快樂地學習。
二、讓學生在探究與發現中識字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展示自我的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究與感悟識字方法和漢字的特點,拓展識字天地和識字途徑。如:在學習“朋”這個字時,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朋”字是由兩個一樣的“月”字拼起來的,是一個雙胞胎,因此我立即鼓勵學生按照這個規律再找找其他雙胞胎的字,如:“多、雙、呂、林……”然后再啟發學生看看有沒有三胞胎的字,如:“晶、眾、森”等,在學“米”“木”偏旁部首時,鼓勵學生再找出相同部首的字,這樣用一個字能引出好多字;還可以讓孩子學會歸類整合,例如:桌子、椅子、床等都是用木頭做的,所以幾乎都是“木”字旁,鼓勵孩子用發現的眼睛自己去歸類,同時讓“小老師”再給大家講講最難記、最容易寫錯的字的識記方法,這時,孩子的興趣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在分享識字樂趣的同時,識字能力也有效地得到了提高。
三、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不僅要加強課內和課外的聯系,而且要加強校內和校外的溝通與融合。在教學內容上,凡是適合于語文教學的都可以引進課堂,使語文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在課內外閱讀中、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識字。例如:電視熒屏上的字幕,街旁的廣告招牌、物品的名稱和說明書等等,充分鼓勵孩子走進生活中去識字。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盡可能地鼓勵學生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提高他們的識字能力。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安廣鎮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