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高考的走勢越來越注重聯系實際生活,核心理念就在于提倡學生關心社會、關注生活。作為教師,該如何在教學中將語文知識與生活體驗融合呢?首先,走出課堂,語文教學應更加貼近生活,要善于創造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活學活用;其次,走進社會,觀察社會,將社會作為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大背景。在語文中演繹生活的角色,在生活中積累語文的修養。
關鍵詞:語文;生活;教學;感悟
生活中有酸甜苦辣,語文學習中也有悲歡離合,若將生活和學習兩者有機的結合,就能做出一道美味的“菜肴”,色香味俱全。教師其實就像是“大廚”,既要燒出有創新的菜,又要美味,不能光外相好看不好吃,那樣學生只是流于一種熱鬧的課堂形式;也不能光好吃外相不好看,那樣久而久之,再重要的知識,也提不起學生的興趣了。
一、把鍋炒熱——走出課堂:營造真正有利于學生學習語文的生活情境
陶行知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的書本。”我們不能只學習書本知識,那樣,教育就像一潭死水,不能蕩起一絲漣漪。語文知識與生活相結合的教學,即語文生活化教學,各地專家學者都在大力呼吁,但是施行起來并不容易。這就需要我們大膽嘗試,才能找到理想與現實的“岸邊”。
不妨,學期開始前,鉆研教材,精心構思,營造真正有利于學生學習語文的生活情境。我從高一一開始就“故意”培養學生的模仿力。在教學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廚師”,將鍋炒熱,是美味佳肴的前提,也是關鍵一步。課本只就是一道菜的素材,選擇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在語文中演繹生活的滋味。
二、恰當調料——走進社會:積累真正有益于學生學習語文的生活方式
江澤民同志在《關于教育的談話》中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錮在書本上和屋子里,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打開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驗。”反思我們的教育,往往都是局限在小小的教室中,讓學生想象課本中所描述的知識點,久而久之,坐井觀天。我們總是擔心孩子一旦離開校園,就會有危險,這種擔心是必要的,但不能因噎廢食。我每次組織學生外出集體活動時,也是擔憂重重,但比起收獲,這些擔憂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我記得有一篇文章《南州六月荔枝丹》,當時正值冬季,于是我調整課程安排,春末夏初時節,我帶著我的學生,買了荔枝,來到學校附近的公園,圍坐在草地上,一邊吃著酸酸甜甜的荔枝,一邊介紹荔枝的相關知識。那天,天是藍藍的,風是暖暖的,其間還有同學誦讀課本中的詩句,還引用了其他的詩句,甚至還有同學介紹了他們那里的特產。我們只覺得時間過得飛快下課了,有種意猶未盡的遺憾。學生都說,這樣的學習方式,比任何學科都容易記住、記牢、記好。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最好的辦法就是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生活的感悟也是如此。
所以,適當調料,讓平淡的食材散發誘人的味道。課本只是素材,人人都可以教,但要挖掘出里面的“真滋味”,就得教師“費盡心機”,選擇最合適的形式,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慢慢感悟。
三、溫和慢燉——融入生活:堅守真正有效于學生學習語文的生活方式
上好一節課,并不難,難的是堅持。法國作家拉羅什夫科說:“取得成就時堅持不懈,要比遭到失敗時頑強不屈更重要。”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說:“忍耐和堅持雖是痛苦的事情,但卻能漸漸地為你帶來好處。”總是在一直堅守著一位語文教師該做的,更是能做的,與其匆匆忙忙的為上課而上課,不如停下來,為上課而思考一番。勞動付出總是有收獲的,堅持也總是會有成效的。以前,我的學生提到寫作文,會有一個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后來,我想了一條妙計:以想代寫。在議論文訓練中,收集生活中的材料;在記敘文描寫訓練時,就帶著學生在學校附近“游玩”。通過這種聽、說、讀、寫多種形式的結合,使得學生的作文走出空乏,走入樸實;走出虛假,走進真實;走出膚淺,走進深刻。演員李冰冰的獲獎感言是:“角色,讓她有機會來體驗不同生活,讓她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更有色彩。”演員是在電影中演繹生活的角色,那么學生就在語文中演繹生活的角色,去真正感受語文學習的多姿。其實,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說過:“不觀于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于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于海上,何以知風波之患”。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闡明了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重要關系。所以,我們教育者更應該堅持。
要讓一道菜真正入味,必須要有好的耐性,長久地堅持下去,相信必能燒出美味佳肴,成為一位真正的“大廚”。
生活就是學習的源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學習也是生活的柴,不斷積累,不斷更新。有了生活體驗的語文學習,將更豐富多彩;有了學習積累的生活感悟,將更充實。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06.
[2]孔子.論語.張燕嬰,譯.中華書局,2011-08.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州市弘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