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指出:學生的知識不是單純通過教師的傳授得到的,
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構建的。教學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和積極參與性,啟發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是提高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現結合日常作文教學實踐,我淺談一下自己的一些點滴認識。
一、創設觀察情境,培養觀察能力
心理學認為:學生在積極的狀態下學習,觀察力和記憶力便會增強,想象力也會豐富。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是寫作指導課的關鍵。葉圣陶先生說:“作文的自然順序是自我認識事物。”因此,教學中首先要創設情境,讓學生快樂作文。創設情境,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從而使其興趣盎然,滿懷信心地去寫作。
如,在指導學生寫花時,先讓學生回憶觀察時的印象,然后放課件,讓學生觀察。學生會自然地說出學過的詞:“含苞未放”“含苞欲放”“綻開”,而且進行了合理的想象。然后讓學生觀察最引人注目的那一朵——完全綻開的。把一朵含笑怒放的花制成特寫鏡頭課件,先把它的花朵、葉、莖分步展示出來,讓學生觀察想象;再出示這束花,給學生一個整體印象。學生既認識了花,又學會了如何去觀察事物——按一定順序。接著抓住花形態各異的特點,引導學生觀察各種姿態的花,讓學生想象說話。當美麗的圖畫播放出來時,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說話的興趣,他們爭先恐后地舉起了小手:這單支獨開放的,好像是園中的領頭之尊;這兩朵齊開的,就像一對親密無間的孿生姐妹;這三朵開在一起的,一朵大,兩朵小,就像是一位年輕的媽媽領著兩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在逛公園;這四朵開在一起的,就像美麗的花仙子降臨人間,左右兩邊各有兩個護花使者,前面還有一個園中向導!這五朵開在一起的,像一位幼兒園的阿姨在給許多小朋友講故事;這許多朵堆成一簇
的,就像一個團結向上的大集體……這樣不僅使學生學習運用了形象化的語言,而且發展了他們思維的創造性。
二、創設活動情境,激發習作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
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善于開發各種各樣的活動,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體驗和
感悟。
如,學校組織的為地震災區捐款的活動。活動開始,我告訴了學生汶川地震的不幸消息,以及地震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救災情況。我還動情地描述了央視賑災晚會的感人場面,并重點講了義工救人的事跡。學生的神情顯得專注而肅穆,有的學生眼睛已經濕潤了,我知道此刻他們的內心充滿了無限的感動。接著,我拿出制作的“捐款箱”,宣布現場獻愛心活動正式開始。學生依次上臺獻自己的愛心,并說一句心里話。而當每一位學生走下講臺時,教室里就會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隨后,要求學生根據這次活動,寫一篇作文《記一次獻愛心活動》。學生真切地體驗到了充滿真情的生活情境,擁有了真情素材,因而寫的文章也富有真情實感。
三、創設閱讀情境,學習習作方法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與寫作是一貫的,閱讀得其法,閱讀程度提高了,寫作程度沒有不提高的。”閱讀是理解吸收,習作是理解表達。只有吸收得充分,表達才更加有力。在閱讀教學中,把閱讀教學作為指導學生積累語言的重要陣地,在閱讀訓練中積累語言,豐富學生的語言內容,拓寬學生的思維領域。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瞄準語言,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優美的詞語進行教學,通過遷移運用,使一些精詞妙語及時融入學生頭腦中,一旦習作表達需要,便會噴涌而出。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荷花的詞語,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最后,讓學生任意選擇其中的幾個詞語,根據課文內容,重新組織語言來介紹荷花。通過這樣的閱讀、感受、運用,課文中的詞語就會在學生心中扎根,學生就能運用自如,從而降低寫作難度,完成了習作。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有意地結合一些課文文本來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達到讀寫結合。
總之,教學中教師應該多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中自我感悟,多一些啟發,從而提高寫作水平。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雙溝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