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探究活動成了科學課堂的主體。那么,如何開展好探究活動呢?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對探究活動的一些觀察與思考。
一、我的觀察
1.活動=探究
為了體現“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一理念,部分科學教師在設計探究活動時盡量讓學生自行探究,凡事都讓學生親力親為,并欲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簡單地把活動理解為探究,或者說只要是探究就一定要活動。
課程標準中也指出“探究不是唯一的學習模式”,更不是所有的活動都需要學生親歷探究過程。關鍵在于所開展的探究活動有多少意義,意義何在,課堂教學重點在哪,不能簡單地把活動等同于探究。
2.活動多,思維少
現在,在我們小學科學的課堂上可以看到處處是活動,可謂熱鬧非凡。但在對這些活動耐心進行分析和研究之后,我們又會感到活動中普遍存在著一種現象,那就是“思維不足”。實際上,讓學生通過親歷科學探究活動學習科學,僅僅是發展科學探究能
力、培養科學素養的載體。科學探究能力的核心是培養科學思維方式,從而形成科學探究的技能和方法。
二、我的思考
1.活動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
興趣是探究活動的原動力之一。有了興趣才能產生積極的情緒,才會對學習起到推動作用。我們要“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利用多種手段來激發學生樂于進行探究學習的興趣。
2.活動要緊扣教學目標
有一位新教師在執教“大腦”一課時,用了半節課的時間“玩七巧板”。教師在進行這部分教學設計時沒有思考這部分教學的
目標,所以課堂幾乎成了美術欣賞課,琳瑯滿目的七巧板拼圖煞是好看,這位老師一直讓學生討論“這個拼圖拼的是什么”“哪些地方拼得不像”。這個環節本來是要讓學生體會大腦無窮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產生對大腦的“敬佩”和“精心保護大腦”的意識,但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只注意到了七巧板可以拼出很多圖形,
卻忽略了“為什么能做出這些”和“這些又說明了什么”。
3.活動要重設計
(1)精心預設活動方案
常言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課程實施的前提和重要保證。教學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不能讓自己的教學有太多的隨意性。
當然,預設不等于“畫地為牢”,對探究活動進行預設時,應“著眼于整體,立足于個體,致力于主體”,設計彈性方案,在設定教學目標時,不僅要有知識目標,更重要的是還要預設學生在這個活動中可能達到的目標;其次在實施過程的設計上要“大氣”,重在全程大環節的關聯式策劃,它可以包括探究活動中教師的活動、相應的學生活動、組織活動的形式、活動期望效果的假設、師生互動方式及產生的預想目標,從而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創造性提供條件,給學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構的空間,同時也為課堂精彩的生成打下基礎。
(2)設計結構性的實驗材料
在執教“感覺”這一課時,我在準備“研究觸覺”這一活動中,在一個黑袋子里放置了橡皮、鉛筆、紙團、乒乓球這四樣物品,實驗時讓學生通過觸摸來辨別這些物品,并且談談觸摸的感覺。教學完后,我發現這個探究活動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這些物品在外形上差異很大,學生無需通過仔細的觸摸來辨別,但是不通過仔細的觸摸就不會有很深刻的觸覺感受,所以在交流觸覺感受時學生就會無話可說。另外,幾個物體放在一起后,小組實驗時每次只能由一個同學操作,其他同學沒事可做,浪費了探究時間。還有一個不利因素是黑袋子,由于黑袋子的材料較薄,所以對光時里面的物體依稀可見,失去了實驗的神秘性,也就降低了探究興趣。
為了取得較好的實驗效果,我反復琢磨,多次試驗,最終確定了四種材料:乒乓球、圓的橡皮泥、核桃、水球。而且我重新選了較厚的黑布,每組準備了四個小袋子分別裝上材料,這次實驗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設計建構性的活動過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一個人的知識是由他自己在一定的環境和知識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因此,在設計的活動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起到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4.活動要關注探究習慣的養成
(1)觀察的習慣
在進行科學實驗時,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仔細觀察,充分觀察,只有如此,才可能獲得正確、客觀的事實和現象。比如,教學“研究磁鐵”一課時,提問學生:同極靠近有什么現象發生?異極靠近有什么現象發生?這時要適時指導學生仔細觀察,由學生自己通過觀察分析得出來的結論,是言語傳授無法比擬的。
(2)傾聽的習慣
傾聽是科學素養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也是一種探究能力。
學生傾聽的質量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在開展科學探究的同時也要使學生學會傾聽。引導學生學會傾聽非常重要,只有讓學生在科學探究中學會傾聽和表達,才能更好地開展探究活動,提高探究能力。
(3)交流的習慣
在實驗后,應組織學生交流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在交流過程中,學生知道了這個實驗應該怎樣做,有什么發現。老師要引導學生在交流中去偽存真,達成共識。
(4)思維的習慣
探究學習是一個思維參與的過程,在探究活動中,學生在開展活動的同時要時刻思考“為何做”“做什么”“怎樣做”“結論是什么”“說明了什么”等問題。科學探究和科學思維是無法分割的,科學思維是科學探究的核心和靈魂。可以說,缺少了科學思維的活動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探究,科學教學的過程要真正體現科學探究的本質,就必須把焦點置于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上。這種以“思中做,做中思”為特征的思維參與過程,是探究活動中較易被人忽略而又最值得重視的一個探究習慣。
總之,教師要正確認識探究活動,精心組織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親身探究培養探究意識和探究才能,讓探究活動成為學生探究科學的搖籃,提高科學素養的重要載體。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東青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