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師不僅應放棄自己已有的教學個性,
而且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在正確認識各種教育教學方法和策略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個性,對它們進行重新組合,從而達到不斷優化的目的。教師已經習慣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并不是一無是處,新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也并不都是靈丹妙藥,某種教學方法和策略也不是對每一個教師都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策略能否發揮有效的作用,關鍵在于教師的應用和把握。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需要每一個教師結合自身的教學個性,不斷地對各種教學方法和策略進行優化組合,形成新的有生命力的教學方式。
一、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現狀
新課改倡導課堂教學有效性原則。作為始終堅持在一線的語文教師,確也始終朝著這方面努力。但是,效果是否如我們所期待的那樣呢?
(一)提問多,思考少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老師們往往在課前創設了很多的問題,并結合教參預設了答案,他們往往會帶著這些問題和答案走上講臺。整節課教師不停地拋出問題,學生不停地回答問題(或主動或被動),教師千方百計地將學生的思路往答案上拉……整節課看似很緊湊,學生的注意力似乎也集中了,但這種集中是欠缺思維拓展空間的集中,是以學生的高度緊張為代價的,回答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分析多,讀得少
深入我校的語文課堂教學,不難發現,教師們在課堂上對文本的解讀的確是深入細致,詞句段篇,面面俱到,文本被分析得支離破碎,但是學生的朗讀時間卻少得可憐,更談不上在情感朗讀上的過多指導了。教師的問題“狂轟濫炸”,而學生則疲于應付,學生少了讀的時間,對文本的感悟與文本的內涵也未曾產生共鳴,
學生也自然只是浮于表面了,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理應出現的疑問也自然只是局限于個別詞句上。
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的意義
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意義重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能夠有效地利用時間
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意味著有效地利用時間。在校學習的時間80%都安排在課堂上,從課堂學習所處的時間看,是早飯以后的整個上午和下午3點前后。此段時間是學生腦功能最活躍的時間,學生注意力最集中,學習效果最好。因此必須有效地利用這段黃金時間。有不少人年少時不努力學習,參加工作后又深感自己的知識不夠用,以致追悔莫及。故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古訓流傳至今。
(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有利于磨煉意志
搞好課堂學習,注意力必須持久地集中,腦功能必須持久地啟動。若因某件不愉快的事而分心,或因休息不充分而有所困倦,都會分散注意力,影響腦功能的活動,從而影響學習效率的提高。因此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必須時時注意磨煉意志,用堅忍不拔的毅力去戰勝惰性。
三、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效率的方法
(一)教師發揮真正主導作用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出發點和思路在于教師自身主體能動性的充分提高和發揮。教師自身主體能動性的提高和發揮主要表現在不斷學習和把握新課程的有關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自身教育教學素養等幾個方面。
1.激起學生興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必須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增強閱讀的愉悅,這是改革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少年兒童好奇心強,對某個事物產生興趣,就會孜孜不倦地追求,乃至形成愛好,養成習慣。興趣是閱讀的內趨動力,有了這個動力,學生就會擠時間讀,有滋有味地讀,從中汲取知識,汲取有益于人生的養料。
2.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語文是以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在學生的心中比較抽象模糊,難以理解和運用。在農村小學的課堂上,大多數教師只憑著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就完成所有課文的教學。這樣單一的教學手段,久而久之,學生沒有了新鮮感,感覺枯燥無味,也就影響了教學效率。如果多運用現代教具,如:掛圖、錄音機、多媒體等,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其展開豐富的想象。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旨在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數字
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的優勢,給課堂教學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真正價值,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突出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主體,要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應該是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由學生自行發現、探究、建構。通過這種閱讀訓練,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借助原有的生活經驗來感受文章所表現的美,使學生受到一次美的熏陶。同時鼓勵學生自我發現、自我探究。激發學生的興趣,
使學生在合作學習探究中建構起閱讀的意義,真正實現個性化的閱讀。
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須幾經歲月,幾經春秋。只要堅持下去,天長日久,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便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來講十分重要,它是一個人終身受益的寶貴財富。
(作者單位 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馬鞍鎮蔡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