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實施時間不長,材料配備不全,甚至有的學校根本就沒有,實驗材料相當缺乏。這個時候,任教教師要準備的實驗材料尤其得多。在準備實驗材料的過程中,筆者作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一、整理篩選,充分利用原有的材料
科學器材室里有好多材料,但這些材料好多已經(jīng)不能滿足現(xiàn)行科學實驗教學的需要了。因為其中有好多器材已不適用了,如葉輪等。但還有很大一部分實驗材料在科學教學中可以使用。如放大鏡、酒精燈、燒杯、水槽、天平、溫度計等。通過整理,在科學課上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像四年級上冊“溶解”單元的教學中,多次使用各種燒杯進行關(guān)于溶解方面的實驗,通過多次實驗,學生學會了溶解的操作方法,還弄清了有關(guān)溶解方面的知識,例如加快溶解的方法,還有溶液和飽和溶液的知識,學生清楚地觀察到了物質(zhì)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不僅如此,學生還利用酒精燈和蒸發(fā)皿把鹽從濃鹽水中分離出來。學生利用這些材料進行操作,成功地進行了實驗,對于一群四年級的孩子來說,別提有多高興了。
二、日積月累,做變廢為寶的有心人
有些科學材料的準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的,所以筆者在每當開學領(lǐng)到新教材后,先通讀一遍教材,列出本學期所需哪些實驗器材,然后回顧儀器室里有哪些器材本學期可以利用的,還缺哪些器材要準備收集的。由于事前有所準備,因此,到臨上課時從沒有因為缺少實驗觀察材料而顯得手忙腳亂,影響了教學。例如六年級上冊中有一個“形狀與結(jié)構(gòu)”單元,其中有學習材料力學和形狀力學的知識,所需的材料在儀器室和工具箱里都沒有的,必須老師設法解決。因此,筆者在教該單元之前就做起了有心人,先后收集了小墊片,層數(shù)不一的各種瓦楞紙,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各種塑料瓶。一次街上看到幾只食品包裝袋,想到四年級馬上要學習“包裝袋上的信息”一課,我就撿了起來,有人還以為我是拾垃圾的,我也不管不顧。
三、加強自制,彌補專用材料的不足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解讀》中指出:科學教師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的那些課時數(shù),而要重視引導學生課外的科學活動。同時,科學教師也是一個學習伙伴,他與學生一起探究、一起提出問題。科學教師若能真正融入學生中間,與學生一起探究,一起提出問題,那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提高到極致。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盡量做到與學生一起提出問題,一起探究。例如:在教“輪軸的秘密”一課時,這一課看似簡單,實際并不簡單,學生有兩大困惑。一是輪軸的定義和實驗提示圖不一致,把重疊在一起的大小兩個輪作為輪軸,大輪作輪,小輪作軸。因此,學生就混淆不清了。究竟什么才是輪軸呢?二是實際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大多數(shù)輪軸在工作中用力點和阻力是有一段距離的,而書本上的實驗提示圖是大小兩個輪軸重合在一起,學生照著書本上的提示圖操作時,容易誤解為用力點和阻力點在同一平面上,中間沒有距離。
為了解除學生的困惑,提高教學效果,筆者嘗試對輪軸的裝置進行了改裝,只使用一根小鐵棒作為軸,把軸和一個輪固定起來,使它們真的像書本上說的那樣“由一個輪和一個軸組成的機械叫輪軸”。這樣一來,不僅使輪軸的定義和實驗一致了,且操作起來也很方便,在軸的一端作為阻力點,輪的一端作為用力點。通過操作,學生馬上就知道了利用輪軸可以省力的這個道理。在緊接著學習“在軸粗細相同時,輪越大越省力”這個內(nèi)容時,只要指導學生換下小輪,裝上大輪,再次操作就很容易地得到具體數(shù)據(jù),經(jīng)過分析比較,比較輕松地掌握了所學的知識。
筆者在改裝輪軸裝置時所選取的軸是直徑8毫米的鋼材,小輪的直徑是80毫米。每次實驗結(jié)果軸與小輪(阻力與作用力)的比是6∶1;換上大輪,軸與大輪(阻力與作用力)的比是12∶1。通過這樣的改裝,教者省力,學者輕松,且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科學的
興趣。
四、發(fā)動群體,協(xié)助參與材料準備
實驗材料的取得,除了上述三個來源外,還可以發(fā)動學生群體去搜集。這樣,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探究實踐中去,而且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四年級教“巖石”前,我請學生每人搜集一些巖石,做成巖石標本,再帶到學校里來進行交流、比較。五年級做生態(tài)瓶,也是讓學生在課外搜集材料,制作成生態(tài)瓶。如此等等。只要是學生應該做的,我都盡量讓學生進行親身活動,絕不包辦代替。讓學生在搜集實驗材料的過程中就參與到科學探究中來。
總之,科學探究活動,沒有實驗材料是萬萬不行的。正如古人所說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筆者雖未統(tǒng)計過三到六年級四個年級八冊科學教材中需要多少種實驗材料,但我想這絕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為了讓學生真正地學會科學知識,會學科學知識,我們必須準備好每一個科學實驗材料。我們科學教師要從上述四個方面去努力,盡力做到每個實驗都有實驗材料。只有這樣,才能改變科學課。才能真正做到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觀察能力和想象力)的發(fā)展和科學態(tài)度的初步形成。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鳳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