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葉圣陶先生有這么一段描述:“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不僅理智地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出:“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情境;感悟;聯想
其實,瑣屑的理性分析會湮沒語文課堂的美,長期享受不到課文美感與情感體驗的學生,久而久之也會失去學語文的興趣。語文也就失去了它的靈性美。怎樣使學生感受到這種美?完全沉于這種情境、意境之中呢?
一、入境之前的理性思考
一節美的課需要潛心研究,理性思考。如:怎樣使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產生情感的共振;如何讓學生感到語文課是一種美的享受……可以用學生熟悉的東西來喚起共鳴,思考學生在這種意境里的感受有多少?是否對學生入境起真正的作用?教師要帶入一種什么樣的情緒?這一切的一切要想做扎實,教師就應該細致地分析與備課。如:教《冰花》這一課時,根據學生的需要,我設計了雪景圖、風聲、音樂、剪的冰花等,還要看是否能真正對學生的理解與投入起作用。
二、創設情境,愉悅心靈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了解了這一點,教師就應該深入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創設與教材內容相適應的情緒氣氛。包括教室布置、圖、音樂、實物等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通過范讀來感染學生。根據教材的不同體裁、不同內容、不同基調,進入文章角色或境地,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為自己真實的情感,用自己的歡樂痛苦去感染學生。
我對于課文內容、對于生活、對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用我的語言、我的眼睛、動作……傳遞給學生。我則是用范讀的語氣加上教室的環境布置、雪景、風聲、晶瑩透亮的音樂聲來喚起學生的看、聽、感受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氣氛,愉悅他們的渴求感知的心靈。
三、駕馭情境,夯實基礎
美的情境需要語言的表達與豐富。如果學生讀得結結巴巴,添字漏字,我們也就體會不到其中的美妙了。所以,讀準字詞句,是體驗情感的前提與基礎。朗讀是我國語文學習的傳統方法,也應是現代語文學習的一個關鍵環節,這一環節應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的“讀懂”,所以講課時,應由學生自由讀,并且要多讀幾遍,從而克服那種不給充分時間,只是浮光掠影地讀上一兩遍的現象。我們應該依據教材,指導朗讀,熟讀成誦,激發學生興趣,為沉入情境作好準備,夯實基礎。
四、移情入境,體會感悟
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用讀讓學生的感情潛移默化地走入情境之中,默默引發學生在情境中的感知與感悟。在這里,學生進行著心靈之旅,沒有權威,沒有抑制,只有充滿靈性的課堂。濃濃的人情味在流動的詩意氛圍中蕩漾,渴求知識的學生在這里心靈相通。在《北風和小魚》中,學生在圖景、聲音的渲染下,馬上進入角色。我讓學生朗讀時,他們情不自禁地讀出了北風的驕傲,小魚的勇敢,完全置身于其中。還有一個學生讀“我們就不怕”這句時,聲音自然揚上去,不需要指導,我還在他眼中看到了勇敢
的眼神,說明他投入了,理解了。把自己當成小魚了,這是很不容易的。
五、享受情境,開放聯想
聯想能誘發學生的思維,對體會課文思想感情有進一步理解的作用。著名朗誦家瞿弦和先生說:“每當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動的作品時,隨著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實詞的描繪,我常常在腦海中出現許多具體、生動、形象的畫面,我仿佛看到靜靜的小河、熱鬧的街市、戰斗的英雄、膽小的懦夫。”我在教學《冰花》這課時,有一個句子:“它像寬大的樹葉,像柔嫩的小草,像豐滿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潔白。”我找到樹葉、小草、牡丹圖,給學生看后讀語句,再出示冰花圖,和樹葉、小草、牡丹很像,但也要通過學生的想象、聯想,很多學生讀在其中,享受在其中。
呼喚靜讀,遠離塵囂,沉于情境,讓浮躁的心靈變得平衡和充實,寧靜而致遠,唯其沉于情境之中能達到。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州市工人新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