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叔湘先生認為,語文學習,是三分課內,七分課外。由此可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想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得到實實在在的提升和發展,絕不能將語文教學僅僅局限于課內、滯
留于課本,而應立足于課堂,著眼于課外,應把拓展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那么如何才能讓合理適度的拓展延伸真正為語文課堂教學注入生命的活力呢?我認為應以“扎實、有效、無痕”作為基本
目標。
所謂扎實,就是有價值的拓展。拓展要扎扎實實地從文本生發,實實在在地為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激發情感體驗服務。
有效就是有效率地拓展。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必須是面對每一位學生。一次有效的拓展應該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存在一定價值的;反之,如果一次拓展,只對一小部分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促進作用,那無疑這次拓展便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
而無痕,則是最高境界的拓展。將拓展融入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信手拈來在不經意之間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比如,某教師在教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課時,要為學生介紹著名作家葉圣陶,他并沒有直接出示有關葉圣陶的資料,而是在講到“像葉圣陶先生那樣的大作家,居然要見一個初中生!”一句時,問到:那樣的大作家,有多大呢?這樣的一問,巧妙地勾起學生了解葉圣陶這位大作家的欲望,這時,教師適時地將葉圣陶的介紹資料展示出來,整個過程自然而不顯設計的痕跡,這便是無痕的拓展了。
為了達到以上三個基本目標,增強拓展延伸的實效性,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拓展環節可依具體教學進行設置。
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將拓展延伸的環節放在一節課的最
后,從而形成一種思維定勢,覺得拓展延伸就是在課文學完以后對文本內容進一步提升的過程。其實不然,根據具體課文將拓展環節進行靈活設置,不僅能使拓展環節與文本學習聯系得更加緊密,而且還能讓拓展延伸更加有效地發揮作用。
如教學《虎門銷煙》一課時,由于這一歷史事件距離學生生活時代較遠,加之不了解鴉片對當時的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危害,所以要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到虎門銷煙的偉大歷史意
義是很困難的。因此,我在課前讓學生搜集并閱讀了與鴉片戰爭有關的歷史資料,讓學生增加了對鴉片戰爭這一歷史時期的了
解,明白銷毀鴉片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另外,我也讓學生去搜集林則徐的資料,使他們認識到林則徐在鴉片戰爭中所作出的種種貢獻。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走進文本,理解“虎門銷煙這一偉大壯舉,沉重地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囂張氣餡。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是不可欺侮的!”這一句的深刻含義就容易多了,而且在讀到銷毀鴉片后老百姓們激動萬分的情景時,學生也能感同身受。試想,假如把這個環節放在學完課文后,就不會對文本的理解起到如此顯著的作用。
在學習《三顧茅廬》一課時,在從文本中體會到劉備的“誠心誠意”,體會到是劉備的誠心誠意讓諸葛亮決定出山時,可以適時拓展諸葛亮《出師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從多年以后諸葛亮自己的回憶中,讓學生更為深刻地體會到諸葛亮對劉備誠心誠意三顧茅廬的感激之情。
從上面的兩個教學片段來看,靈活地安排拓展環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根據文本學習課內課外知識,而且要依據文本,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在課堂上,還應有寫法上的拓展。
寫法的拓展可以從詞、句、段等各個方面進行。
如《狼和小羊》一課,在學到“氣沖沖”一詞時,可以讓學生再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或者在我們平時讀過的故事中,還有哪些像“氣沖沖”這樣的表示情感的詞。這樣一問,“喜滋滋、笑哈哈、氣呼呼、樂呵呵……”一連串的詞都從學生的大腦里冒出來,讓學生對這些表示情感的詞有了系統的認識。
如蘇教版第三冊《秋游》一課,在教到“同學們有的在草地上打滾兒,有的忙著逮螞蚱,有的向著藍天亮開了嗓子。”一句時,就可以學以致用,讓學生仿照句子用“有的……有的……還有
的……”造句。
再如某老師在教學《北大荒的秋天》時,抓住了課文中出現多次的“總—分”的寫作方法進行拓展,設置情境,讓學生以“秋天的果園真 。”為中心句,用“總—分”的方法寫一段話。這樣既強化了學生對于總—分這種結構的認識,又能讓學生學會切實運用這種寫作方法,可謂一舉兩得。
其實,在課文中,有很多句子、段落的寫法可以進行拓展延伸,如果在課堂上,教師能夠多加關注,必定能在語文課堂中的合理拓展中使學生積累到很多寫作的方法。
由此可見,合理適度的拓展不應是語文課堂中的稀缺品,而
應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助推器,
是指引學生閱讀寫作的一盞明燈。就讓我們做教學中的有心人,把拓展延伸融入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讓我們的學生在課內、
課外的跨度中實實在在地學習語文。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南渡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