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教學體系和新課程設置中,歷史課處于一種非常尷尬的境地。由于江蘇高考方案的原因,學生把絕大部分課后精力放在語、數、外三科上,而歷史課程被嚴重弱化。但是近幾年江蘇省的高考歷史試題對于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并沒有降低,因而如何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充分利用好課堂45分鐘,最終提高高考成績就成為現階段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要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
一、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現代化的信息網絡媒體
21世紀,科學技術革命迅速而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甚至于整個社會面貌。計算機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熟悉的,它們不但能夠緊緊抓住學生的眼球同時還能充實課堂信息容量。因此,要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好課堂時間,就必須把這些新技術運用到歷史課程教學過程中。
比如必修三第六課講到“文藝復興運動”時,由于課本中的介紹非常簡單,只有幾句話、幾幅圖片,如果教師沒有很深的藝術功底的話,根本不可能讓學生明白這些藝術巨匠對文藝復興運動的貢獻,學生頂多記住幾個枯燥的人名。但如果把網絡信息技術引入這一課的教學中情況會大不同,教師只要把主機電腦鏈接到“西
方藝術史”網站,下載有關的文字圖片和介紹,傳輸到學生的顯示器上。那么這一段知識學生就能很輕松、很直觀地得到理解和掌握。學生通過互聯網在課上有限的時間內接觸大量的信息掌握了知識,同時也因為欣賞繪畫、雕像等藝術作品獲得視覺上的美感,產生情感上的愉悅,對歷史課程知識也就有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對下面教師設計的關于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較抽象知識點學習和討論環節就會有探究和掌握的愿望,課堂學習效率也就提
高了。
二、歷史教師應該具有優秀生動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作為教師要有良好的口才,作為歷史教師更要有優秀的口
才。因為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我們不可能讓學生看到現實中已經不復存在的古代人物、建筑、物品以及與它們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事件。在歷史課堂上學生要了解過去,很多時候是要依靠教師用口頭語言去再現歷史。
如果我們只會用呆板、乏味的語言來描述學生本來就不易理解和不易接觸的過去的事物,就有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感,學生也就喪失了歷史課程學習的主動性,課堂學習效率也就提高不了。
因此,要調動高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首先歷史教師自己要多讀文學作品,增加自己講話的文學底蘊;練習演講,要像演說家一樣,一開口就能抓住聽眾的心;學點幽默,活躍課堂氣氛,不能把歷史課上成死水一潭;可以在授課過程中適當用些網絡語言和流行詞抓住學生的心。總之,要讓學生感覺到這位老師講的歷史好聽、有意思,在他們的心里產生一種愉快的情感,學生對歷史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主動性。
三、遵循記憶規律,調動多感官參與知識點記憶
歷史課程的教學有自己的特點,其中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歷史課上的很多歷史知識點都是要靠學生用大腦進行記憶的,但是高中的學生由于生理、心理的發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主要依靠意義識記,對那些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特別反感。可是在現在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光注重單純的知識傳授,要學生死記硬背事件、年代、人物名稱、意義等,忽視了高中學生記憶的特點,結果學生記憶的效果其實并不好。因此我主張改變現在的一些課堂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記憶規律進行教學。
在心理學中專門提到了加強記憶的方法:要想記憶牢固必須記憶方法多樣化,眼、耳、手、腦并用,盡可能地讓有關的感覺通道都參與記憶活動;通過操作活動促進記憶,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記憶。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原來的教學方法,為了讓學生對歷史知識點記憶深刻,可以在課堂上穿插一些歷史小短劇或在每一單元結束后把學生分組,讓不同組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把本單元的知識點形成知識網絡框架圖并進行評比。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把在課堂上講到的各個知識點通過自己多種感管參與的活動,牢牢記在自己腦海中。而且學生還不會覺得歷史知識記憶的枯燥,反而覺得在歷史課上很有成就感,學生學習效率也會因為自己把知識進行總結形成了框架體系而提高。
四、創造條件,讓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活動規律,引導學生學
習,用設問或討論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應成為學生理解更深層次歷史知識的助動力或“人梯”。
比如學習必修一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時,可以讓學生先討論然后寫一篇比較英、法、美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異同點和影響的小論文。老師從旁指導,并鼓勵創新。學生一定會很有興趣,并會積極努力地去尋找資料來完成討論和論文。在找資料的過程中,學生會了解三國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知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發揮。
總之,要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好課堂45分鐘,提高歷史課程教學質量,必須多種方法共同使用才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 南京市文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