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大力推進的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改革,給我國的中小學英語教學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課程改革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多數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有了較大的轉變。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學生具備較強的真實語言交際能力,
已成為中小學英語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聽與說是語言交際的兩種基本技能,是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和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一樣,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應占據同等重要的地位。筆者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得知,在英語聽說教學中有機進行滲透教學,是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在聽說練習中滲透培養其他各種能力
目前,在我們的日常英語教學中,很多學生僅僅把聽說當成平時的試卷練習,為了聽而聽,為了說而說,并不注重在聽說的同時從宏觀上掌握整個內容和聽說的意義。在聽說中會涉及各種學過的或是陌生的句型語法、習慣用語,甚至是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以及他們的語言背景知識,這些都是和學生平時的閱讀面的大小有著直接關系的,也在聽說的同時影響著學生對所給內容的猜測和判斷。
既然如此,教師首先在聽說訓練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讓學生積累在英語交流中經常出現的場景和有關的常識習慣用語。如果學生對于另外一門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和語言交流習慣缺乏足夠的了解,往往想當然地去理解聽說的內容,常常會造成南轅北轍的現象,甚至會鬧出一些文化差異上的笑話。
如何避免這些現象呢?教師可以在最初選擇一些與文化背景有關的材料,材料盡量要短小、有趣,不要一味地急于求成地充斥著大量的單詞和語言點。采用每日一聽的方式讓學生接觸相關的知識,在輕松娛樂的氛圍中自然地融進自己的知識體系。在聽完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就所聽的內容發表簡短的看法,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講一些相關的小故事,等等。
二、在閱讀和寫作中滲透聽說練習
除了每日設定的初期聽說訓練之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接觸的讀寫教材的不同,采用相應的聽說導入。例如一篇科普小文,相對一般的敘述文或是對話而言要有一定的難度,會涉及一些科學研究上的專業用語,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邏輯聯系也不是很明
顯。讀到這類文章的時候,教師如對學生同時進行相關的聽說訓練,則應分配好文章大意和細節處的問題設置。教師可以適當地采用圖片或幻燈,簡單地給學生一些必要的提示,讓學生在探索的興趣中完成閱讀的任務,在閱讀的基礎上完成聽說的訓練。
同時,在英語閱讀和寫作中,各種常見詞匯、短語、句型用法的熟練,對于一個學生良好聽說能力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對于此類知識的灌輸,常常流于傳統的講解模式,教師只是一味地輸入,講解,這樣的課堂教學沒有互動,學生只是被動地看課文、聽解釋、記筆記,像一架機器,沒有自己的思考和表達空間,時間長了,學生連開口表達的興趣和欲望也會逐漸消失。在這里,教師可以滲透聽說的練習來彌補語言點講解方式的不足,課前把課文中的知識點做一個簡單而全面的總結,在幻燈上寫出課文,把
要求掌握的地方空出,讓學生在聽完后填出相應的答案,在課文語境中掌握知識點的用法。所以,閱讀有泛讀和精讀之分,聽也有泛聽和精聽,對于與語言點相結合的聽,應該側重于精,反復地聽,而且要做到每一遍的目的是由淺入深、層層深入、聯系緊密。最后可以通過口頭復述對所聽的課文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在學生復述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盡量地鼓勵引導學生隨機運用剛學的知識,活學活用,在語言的運用中掌握新知識比教師枯燥單一地講解要更深刻,并且更能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力。
三、加強聽說技巧的指導
通過各種方式,教師要使得學生擁有一定的英語聽說的量。在閱讀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聽說的效果,必須加強聽說技巧的指導。在技巧上對學生進行相應的點撥,常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聽力材料的背景音的提示上,通過語氣來猜測說話人的態度和關系,對問題側重點的注意,以及輔音連綴、連讀、弱讀、省音等音索辨別等等,將對學生的閱讀效果起到很大作用。
在注重讀寫和聽說的互相滲透時,教師也不能忽視學生的主觀因素滲透,在聽說訓練中,學生的心理狀態有時會處于低谷,缺乏自信積極的心理狀態,當接觸內容語速快、背景噪音強或語音不清時,學生在焦慮緊張之后會產生沮喪的情緒,長時間會打擊學生的聽說積極性,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聽說訓練時,
一定要注意積極的情感因素的滲入,讓學生度過瓶頸時期,順利過渡到習慣期,也就是由不自覺的聽說到自覺的聽說。一旦養成了課內課外良好的聽說習慣,大量地從各種渠道獲取聽說的訓練機會,比如收聽錄音,電臺,看電視臺的英語頻道,看原版的英文電影,這樣學生的聽說能力必會在逼真的模擬語言環境中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育才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