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大致要經歷大量的聽、說、讀、寫訓練這一過程。換言之,英語學習的過程也是習慣養成的過程。小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主要是指良好的聽、說、讀、寫的習慣。
一、由聽而成習
學習英語是從“聽”開始的,“聽”的感覺找不到了,就無從練習“說”。聽得清、聽得懂,才能說得好。在英語語境中成長,很有助于培養對英語的敏捷反應。因此,用心聽他人說英語是至關重
要的。
在英語起始教學階段,教師就要訓練學生靜心聽。小學生通過聽錄音跟說跟讀,往往只滿足于“聽到”、能跟得上說、跟得上讀,而不注意語音、語調、重音、停頓等。因此,教師要慢慢讓學生能“聽清”,在播放錄音前,可分步提出聽的具體要求,時間長了,便有成效了。
二、讓說動起來
能大膽積極練習開口說英語,是英語學習所必需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英語教材為“說”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新的英語教材充分體現了科學性、趣味性、親近性、實用性,為廣大師生所喜愛。因此,教師得抓住時機,充分運用教材,從起始年級培養學生良好的說的習慣。
首先,讓情感在教學中得到釋放。老師的大愛,最能贏得學生的親近和信任;感情的交流,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克服怕開口說英語的緊張心理。
其次,任何一堂課,教師都要精心組織教學,利用一切教學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身置語境,讓英語在學生口中動起來。此外如:組織語言游戲、競賽,開辟英語角等實踐活動也能讓學生得到說的體驗。
三、從讀中感知語境
學生朗讀英語好與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示范的好壞,這是給學生“先入為主”的朗讀音調印象。因此,教師授課前,最好先自身整音,盡量與標準音帶取得一致。在自身(或音帶)范讀、領讀時,教師可配以手勢以示升調、降調、重讀等,加深學生的理解,以后還可指導學生在課文上標音調符號。在朗讀語言材料時,先讓學生了解內容,理解含義,揣摩音調,然后再朗讀。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以寫為契機
在書寫教學一開始,學寫字母時,教師就必須十分重視培養學生按照規范筆順書寫的習慣。中國學生由于寫漢字的習慣,豎直橫平,有棱有角,四方端正,因此,在書寫英文時常出現直、方、角現象。隨著學習的進展,教師要繼續堅持不懈地抓好單詞、句子、段、篇的書寫及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寫的習慣。
總之,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的養成主要靠教師,教師必須在英語教學中做到真正的一絲不茍,親身臨教,讓學生的聽說讀寫均衡發展,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英語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盱眙馬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