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圍繞“問題解決”這一主題,尋求切實可行的解題策略,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學習、生活實踐,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靈活地理解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能合理地應用問題。
關鍵詞:創設情境;周長;教學觀念
所謂“問題解決”是指綜合地、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數學知識去解決各種問題。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二、親自實踐,解決問題
數學問題的錯綜復雜性,決定了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方法也需要多種多樣。
比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就要求孩子們帶著學具小正方體,自己先動手搭出立體圖形,然后按照正確的姿勢蹲下身、踮起腳、側著身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立體圖形,然后再說一說從不同方向看是幾個正方形?并且用上、下、左、右等語言表述它們的具體位置,最后畫下來。
讓學生畫出七棵樹,標出每一段的長度,然后數一數共有幾段?這樣他們很容易就將問題解決了!甚至你可以延伸問題,如,“如果是10棵樹呢?”
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孩子們通過自己親自實踐,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同時領悟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感受數學的妙趣,進而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回歸生活,應用問題
傳統的應用題教學,比較注重題型訓練。這種理念和教學策略導致的結果是使學生在枯燥而抽象的數學術語中,并最終可能導致學生產生怕數學、厭數學的心理。
比如在“有多重”的教學中,我在課堂上帶了兩袋500克的碘鹽,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還有硬幣,讓學生看看上面的標注,再掂一掂它們的質量,最后以小組形式再親自動手用天平稱出5枚硬幣的質量,并計算出1枚硬幣的質量。
再比如學了“周長”后,就讓學生量一量黑板、課桌、書本面的長和寬,然后計算,甚至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下量自己家里家具面的長和寬。學“年、月、日”,讓孩子們看日歷,查找每月有多少天,然后比較看有什么規律。“看日歷”教學中,讓孩子們從日歷中找出我國的重大節日。
在“用數學”中,孩子們體驗所學知識的作用,更大地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興趣,又讓孩子們從中品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
新課標、新教材、新教學需要教師不斷地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只有不斷地研究教學實踐活動中出現的新問題,才能適應當代小學生的心理需要,才能適應新課程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也才能使自己成為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參考文獻:
[1]項元乃.小學數學發展性教學研究.華東師范出版社,2006.
[2]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 陜西省佳縣烏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