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已經表現出越來越多的優勢,多媒體有其生動性、直觀性、參與性,如果運用得法,確實能起到調整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生想象思維領域,發展學生創造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的作用。但是,不能過分夸大多媒體教學的作用,一味地追潮流、趕時髦,不擇文體、不問內容,濫用多媒體手段,這是不對的。因此,在對多媒體輔助初中語文教學的研究中,我感慨于它的種種便利,但在運用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讓我對這一先進技術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認為現行的初中語文多媒體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一、注重視聽效果,忽視文本閱讀
時下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出現這樣一種嚴重的現狀:用圖像、聲音替代文學作品的語言,忽略了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即文學作品語言藝術、表現手法、作品情感、寫作特色)。很多語文課件講究視聽效果(圖片、影視片段往往是課件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忽視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作為一線的教師,我們不能忘記語文課仍然姓“語”,語文課必須始終堅持以語文文本閱讀為主體。母語教學的規律告訴我們:語文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傳統的“咬文嚼字”的方式來實現。“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包含的詩意,只可“意會”,是很難用聲音和畫面來表現的。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也不是藝術欣賞課。它和數、理、化等別的學科也不同。其他學科,師生雙方主要是在課上研究語言媒體所承載著的各種知識信息,而語文則是研究承載各種信息的語言媒體本身。如果教師過于強調以聲、像功能為主的多媒體進行教學,而不注重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語言本身的品味、蘊含,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培養只是一句空話。
二、注重人機對話,忽視師生交流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語文課堂教學被課件主宰,課件主導著課堂,師生對話被人機對話所取代。其實語文課堂應該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達到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目的,常態下的語文教學更是教師以情感、人格魅力去感召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教師的語言、神態、動作,甚至筆跡往往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教學過程需要師生情感的交流。這種交流是無聲的卻是必不可少的。
現在不少多媒體教學的課堂,課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教學手段單一,本應充滿師生情感交流的課堂變成教師點鼠標、學生觀屏幕的“人機對話”。因為課件的演示代替了老師的講解,學生得不到教師生動言語的誘導、形象神態的感染,課堂從頭至尾只聽到音箱里的聲音、看見屏幕上的圖像。這樣的課堂嚴重影響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只注重人機對話,而忽視師生交流,漸漸地就會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語文能力的培養。
三、注重課件裝飾功能,忽視語文學科特點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語文課變得“花枝招展”——課件過于花哨。聽過很多節公開課,最吸引眼球的是那些制作精美的課件,聲音、動畫、圖片充斥其中,各種音樂此起彼伏,各種圖片逐一演示,各種顏色不停變換,讓人眼花繚亂。其實這錯誤的理念,過分的注重課件的裝飾功能,其結果很容易使學生的注意力分散,而
忽視對語文知識的接受。要知道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語文課的目的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并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所以,只注重課件的裝飾性而忽視語文的本質特點,這是違背語文教學規律和教學目的的。
當前多媒體的這種現狀應該引起廣大語文教師的反思。切忌讓課件成為語文課的花衣,它始終是語文課的配角,永遠不可以成為主角,否則就違背了教學原則。一節好的語文課,離不開老師的即興發揮,更離不開學生智慧的火花。
四、注重教學的程序化,忽視課堂的生成性
多媒體教學使得教學過程程序化。因為多媒體教學課件是教師課前就精心構思并制作好的,每個教學步驟、教學內容、問題、板書都早已設計好,也就是說每節教學環節都有固定的程序。并且程序化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因為按照一定的程序來上課,這會引導學生亦步亦趨地走向“標準答案”——預設的回答,也就是把學生引入老師設置的圈套里,這樣就將抑制學生發散性創造性思維能力。扼殺了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不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靈活掌握。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而現代化必須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能大大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但我們在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同時,要冷靜,忌盲目,不能忽略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特點和傳統的教學規律,應該根據實際需要,尋找合適的切入點。
(作者單位 江西省南昌市28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