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不足以令人信服成分的對象,如果又要別人接受,這時就可能產生質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按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將教材中所蘊含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如果這些知識,包含著學生現有認知水平中能夠分辨的、不清楚或不認可的成分,他們就可能提出質疑,而有的時候,學生即使發現了問題,卻沒有合適的氛圍,或者沒有遇到他所信任的老師,他們也會悶在心里不說出來。所以,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傳授方法,都是培養學生質疑精神的有效辦法。
一、尊重學生自發疑
面對一樣的課文,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認知,不管這些想法是高見或者低問,那都是可貴的質疑的萌芽,這顆質疑的種子亟需教師的肯定作為養料,才能茁壯成長,這時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學生的質疑勇氣和質疑興趣產生致命的影響:決定著他們今后還敢不敢繼續質疑,決定著他們喜不喜歡質疑。此時此刻,尊重學生比什么都重要。
在教學《送東陽馬生序》時,剛翻譯完,就有好幾個同學同時提出:這篇文章的觀點很討厭,現在哪還用這樣學習?只要掌握了方法,我們就能夠輕松獲得成績,像宋濂那樣的學法是死腦筋。對學生這種發自內心的、似是而非的觀點,我沒有迎頭駁斥,而是詢問了其他同學:“大家認為呢?”結果發現他們的這種觀點居然贏得了大部分同學的贊許,大家都很推崇以技巧取勝的方式。我笑著點點頭說:“我們班里也有不少輕松學好的同學是吧?”“是呀。某某某呀。”“叫宋濂來,我教他,他遇到的老師都不聰明。”學生帶著自信、自負,甚至是自大的態度,讓我覺得既好笑又可愛,這幫學生確實很聰明,他們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比較偏激。于是我建議:“我們將自己當作宋濂重走他走過的求學之路,將自己放在六百多年前的宋朝,那時沒有汽車、摩托車,甚至自行車,沒有電視、電腦,他如果待在家里只能從書中了解到外界,而這些書絕沒有電視、電腦的信息來得快、來得多……。在這樣一種環境中,一個窮人家的孩子要怎么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大家迅速安靜下來,進入到課文中,當設身處地的感受結束之后,很多同學改變了自己原來的看法:“他那個時代只能這樣做。”“他已經很努力了,他其實也像我們今天這樣想方設法了的。”“他也是聰明的,還比我們勤奮。”我很高興地說:“對呀。所以,結論就是你們也很聰明啊!可是如果大家也能像他那樣,對求學癡迷到如此的地步,你們覺得是不是會學得更深入、更透徹?
尊重是一種態度,對學生提出的質疑,不簡單批評,認真與他們交流、探討,并收獲客觀結論,這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而不是一味淺薄地贊揚、夸獎,為了保護積極性而罔顧真理。
二、鼓勵學生大膽疑
初中學生中有不少人不太喜歡表露自己的心聲,他們覺得我怎么想就怎么做好了,如果把自己的想法完全表達出來,就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比如老師責怪、同學嘲笑等,并且從事事細說到有選擇地表達,是人走向成熟的一種正常現象。但是有了懷疑如果不說出來,有可能就會埋沒了學生的智慧,使他們失去了發展的可能。在需要講而又不愿講之間,我覺得鼓勵是一劑很好的調和劑。
在上了一個課時的《背影》之后,一個學生課后對我說:“老師,你不覺得朱自清流那幾次淚很假嗎?一個男人,動輒流眼淚。”我說:“那你為什么不在課堂上提出來呢?”他說:“我怕大家說我。”
“說你什么。”“說我不孝順啊,說我笨啊,說我這種問題也問。”“我覺得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可能有不少同學像你這樣想呢。你明天在課堂上提出來吧,我準備一下回答你,你看,你的問題我都要準備才能回答了,很有分量吧。”他嘿嘿一笑,第二天果然在課堂上提出了這個問題,出乎意料的是不少男同學都說:“就是,這樣也哭,我挨打都不哭。”我哭笑不得地望著說這話的同學,對全班同學說:“有同學不同意他們的觀點的嗎?”有幾個女同學站了出來,認為朱自清寫得很感人,自己雖然沒掉眼淚,但是想掉了,這話贏得了一些女同學的贊同,但說的理由并不能使男同學信服,結果演變為一場男女同學針鋒相對的辯論。我讓兩邊停下來,說:“朱自清寫的內容離我們比較遙遠了,或許因為這個大家覺得不能理解的地方很多。我這里有一份當代人仿寫的《背影》,是一位曾經就讀于北京對外經貿大學的南京大學生,回家過春節后,看到自己的父親形單影只為自己忙碌,于是在婚介網站上貼出了一則仿寫《背影》的征婚廣告,它感動了很多人,不知道今天能不能感動大家,我們來聽聽。”大學生的身份,當代的生活氣息,還有蘊含在其中對父親的關心,讓那些男同學不吭聲了,女同學有幾個已經眼眶紅紅,當我再請大家談談關于四次流淚的問題時,他們有的深思,有的積極發言,看得出、聽得到,確實收獲不小。
有不合于學生的現代思維規則的成分,他們自然就會產生疑問,老師的技巧在于如何了解并鼓勵學生大膽說出來,一方面為個別學生解除了疑惑,另一方面,也在班上形成探究的風氣。
三、傳授學生辦法疑
學生的質疑還是有賴于老師,有賴于學校環境,但是初中的語文教學最終期望達到的目的,是為學生終身學習打牢基礎,因此學生們最需要的就是在離開學校、告別老師之后,依然有能力質疑,這將是他們走進社會后能否創新的重要憑借。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質疑的方式很多,例如可以從文章的題目、關鍵語句和伏筆照應等不同位置展開質疑;可以從寫作手法、中心主題、人物性格、選擇材料等不同的分析角度實施質疑;也可以以聯想、比較、探究、求異、創新等不同思維方式進行質疑;還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等疑問詞進行質疑;此外質疑文章的前言后語,質疑文章的遣詞造句……。總之,一切皆可質疑。
教師通過一系列有計劃、有目的的教學手段的實施,使學生逐步養成質疑的好習慣,從而在學習上成為真正的主人,因為學生學會質疑,就掌握了探討研究的機會,也就明確了探討研究的方向。當他們能夠穿透練習質疑的時空隧道,進入平靜、真實、深入、有效的提出質疑的狀態的時候,就是他們創新的開始,也就是他們擺脫對教師的依賴的開始。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汴塘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