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yǎng)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提高他們的課外閱讀能力勢在必行。指導低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應聚焦于“喜歡”和“能讀”上。通過運用“營造氛圍,引發(fā)閱讀興趣;加強指導,培養(yǎng)閱讀習慣;豐富形式,發(fā)展閱讀個性。”等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有目的地教給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能初步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進行自主閱讀,不斷提高獨立閱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課外閱讀;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低年級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
樂于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因此,培養(yǎng)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提高他們的課外閱讀能力勢在必行。教學實踐證明,指導低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應聚焦于“喜歡”和“能讀”上。即一方面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另一方面教師必須結合教學實際,有目的地教給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能初步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進行自主閱讀,不斷提高獨立閱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課外閱讀
習慣。
一、營造氛圍,引發(fā)閱讀興趣
小學低年級學生求知欲旺盛,但自制力較差,很容易受環(huán)境的影響。良好的氛圍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動機,由被動閱讀走向主動閱讀。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首先要注意營造閱讀的氛圍。在一個書香四溢、文化氛圍非常濃厚的環(huán)境里,學生能從自己所觀察到“風景”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1.教師引導
一年級拼音學完后,就可以開始給學生介紹一些圖文并茂的繪本故事和一些簡易的注音圖書,要求是邊看圖、邊讀拼音和漢字。到了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了較大的飛躍,接受能力也越來越強,對讀物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可以精心挑選學生喜聞樂見的經(jīng)典兒童讀物,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365夜知識童話》等外國兒童文學作品,以及國內兒童作家的系列圖書等符合兒童心理和認知發(fā)展水平的課外讀物推薦給學生,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如果孩子們對教師推薦的書,僅僅是喜歡、想看,那是遠遠不夠的。為了引發(fā)孩子們更加積極的情感體驗,閱讀課上,還可堅持利用課前三分鐘為孩子讀書、講故事,先有聲有色地為孩子們朗讀其中的一段,然后,在精彩之處戛然而止,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吊得高高的,產生一種不讀不快的念頭;另外,還可采用一篇帶多篇的方法來引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即以某篇作品為基點,
向同類作品擴展。當學到寫春天的課文,就大量地擴充關于春天的短文、兒歌、古詩。這樣閱讀的內容多了,對春天的認識也深刻了,如在學完《雨點》之后,我就印發(fā)《小雨點》《春天的雨點》等。以某個知識點為切入口,橫向拓展。如:學完《識字5》之后,我立即帶領學生朗讀《牛郎織女》及《北斗七星》的故事等。這樣循序漸進,就達到了讓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能力同步跟進的效果。
2.設立班級圖書角
在班級里設置一個圖書角,漂亮的書柜里放上小朋友從家里帶來的經(jīng)過教師篩選的最好看的書,再由班級圖書管理員進行登記后供學生借閱。很多家長反映,給孩子買了許多書,可就是不愛看。而一旦讓每個孩子從家中帶來一兩本課外書成立一個“角”后,情況就迥然不同了。不同風格、種類的書籍不僅開闊了孩子的眼界、豐富了孩子的閱讀范圍,而且那種看別人的書的愉悅感更促使孩子不斷地去閱讀、閱讀、再閱讀。
3.榜樣引領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經(jīng)常向孩子們講講古今中外歷史名人、科學家小時候刻苦讀書的故事,在無形中就讓孩子們了解到偉人之所以能成為偉人,是因為他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強大的閱讀原動力在潛移默化中就此產生。而孩子身邊的真人真事更有類似“原子能”的巨大效能。當有孩子在造句、說話、回答問題時引用課外閱讀中學到的經(jīng)典詞句時,更要抓住不放,大加贊美,要讓孩子知道,課外閱讀不但能增加知識,也能讓自己更具魅力。
4.家庭配合
號召家長應幫助和指導孩子買書、藏書、讀書。在經(jīng)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努力為孩子營造濃厚的家庭文化氣氛。通過評選書香家庭、書香家長等活動,使課外讀書活動向家庭延伸、向社會延伸,保證課外閱讀的實效性。
二、加強指導,培養(yǎng)閱讀習慣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要注意針對低年級學生實際教給其閱讀方法,幫助學生初步養(yǎng)成獨立閱讀的習慣,形成獨立閱讀的能力。
1.要培養(yǎng)學生耐心、靜心的閱讀態(tài)度
教師要善于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書本向生活拓展,培養(yǎng)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汲取源頭活水,開掘學生發(fā)自內心地接納與喜愛閱讀。
2.勤查字典
鼓勵學生閱讀遇到生字時能及時查閱字典。查字典不光要知道字音,還要了解字意,把識字與閱讀結合起來,這也正是新課標所倡導的。
3.邊讀邊畫
教給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學會用“橫線”“波浪線”等不同的符號劃出優(yōu)美的句段,標出重點字詞,用“?”標注疑問。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誦自己喜歡的片段、講書中的故事、優(yōu)美詞句大接龍等形式,督促、鼓勵孩子“眼記”“耳記”“心記”。
4.邊讀邊剪貼
在課外閱讀中,學生有時會遇到大量的感興趣的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感興趣的圖片或內容復印剪下來,收集在一起,有序地粘貼在設計好的紙片上,制作成獨具個性的圖畫書或百寶書,這樣,在整個閱讀、制作的過程中既獲得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還培養(yǎng)了動手能力。
5.邊讀邊想
要盡量引導學生養(yǎng)成邊讀邊想的好習慣。文章主要講了什么?什么地方懂了?什么地方?jīng)]明白?什么地方有趣?為什么好看啊?不一定要有答案,但各種各樣的問題都要嘗試去思考,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提高理解能力,增強語感。
三、豐富形式,發(fā)展閱讀個性
課外閱讀是學生個人的情感體驗行為,方式主要以獨立自主的閱讀為主,但不時地、靈活地變換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用各種讀書活動的效果評價,促使學生們多讀書、讀好書,對進一步強化閱讀興趣,發(fā)展閱讀個性,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
效果。
1.師生共讀
在學生的閱讀起步階段,師生同讀一本書、同一個故事,一起圍繞書中的問題展開交流,一起去感受文中主人公的歡樂與悲
傷。也可以通過講故事或請學生講故事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把他們領向廣闊的知識天地。
2.生生合作閱讀
真正讀懂一篇文章、一本書,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是有難度的,但在小組合作中讀,效果就會好得多。通過閱讀欣賞課,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某一片段自悟、欣賞、與同學交流;閱讀表演課,學生自由組合成一個小組,選擇感興趣的寓言、童話,結合學生的閱讀理解,把故事用表演形式表達出來;在交流中要根據(jù)活動內容和學生的喜好設立各種獎項,讓孩子在掌聲與笑聲中日漸鐘情于書本,與書為友。在班級里定期適時開展各種讀書活動。如爭當班級“閱讀之星”“小小讀書沙龍”“讀書知識競賽”“走進童話故事”等。
3.親子共讀
要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家長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
利用家長會向家長發(fā)出親子閱讀的倡議,大力引導父母經(jīng)常和孩子一起看書,盡可能地抽一點時間和孩子一起進行閱讀交流。對孩子的閱讀會有非常大的幫助。讓家庭生活因為有了“親子共讀”而洋溢溫馨和活力!
參考文獻:
[1]朱秀華.小學低年級學生課外閱讀有效指導的策略.今日高郵,2009-08-27.
[2]湯霓萍.我們班的暑假讀書活動:低年級課外閱讀的指導.2012-02.
(作者單位 江蘇省漣水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