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為數不少的學生一提起作文,就感到頭疼,覺得無話可說,怕寫作文。葉圣陶先生提出過這樣的教學主張:練習與需要的原則。他認為作文課課內的練習要與學生的課外實際生活需要相結合;作文訓練還必須與學生的內心需求相結合。
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小學生的作文興趣,使他們有話可說、可寫呢?
一、學生的作文必須以現實的交際活動作為背景
作文脫離學生生活,讓學生為作文而寫作文,這叫無病呻吟、矯揉造作。只有把書面語言的學習置于交際活動中,學生才能形成充分的學習動機,當孩子的語言學習、運用放到廣闊的背景——交際活動中,就能增強語言表達的目的性、提高語言表達興趣。記得學生在學“我的小制作”這篇作文時,我就提前兩天安排學生各自利用廢棄物、卡片……去制作自己喜歡的東西,在作文的當天,學生紛紛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教室里嘖嘖嘆聲一片。我讓他們說說制作過程及遇到的困難等等。同學們都非常活躍,都想把自己的制作過程講給大家聽,結果一節課下來,同學們便寫成了一篇篇我滿意的作文。
二、豐富寫作素材,讓寫作有話可寫
積累是表達的基礎,沒有積累就沒有表達,小學生作文素材主要來源于生活,教師應當經常組織課外活動或借助少先隊員活動來豐富學生生活。同時,指導廣泛的閱讀,從書本中獵取好詞佳句、學習方法和技巧。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高度概括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久而久之,學生頭腦中的材料就會越來越豐富起來,就不會再提起作文就害怕,而是自愿用筆來陳述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感情,從而提高作文興趣。
三、尊重學生思維,保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小學生的思維較窄,想象往往不成熟,但非常豐富。對不確切的要耐心誘導,忌用“胡編”“瞎說”“亂彈琴”等之類的語言來刺傷學生的積極性。如:一位學生的《上學路上》,他是這樣描述路邊的紅花的:“微風吹來,蘋果似的紅花好香,簡直讓人嘴饞,我真想象孫悟空那樣變成一只大蜜蜂飛上去咬上幾口。”教師眉批:“你真嘴饞”,把句子改成“微風吹來,小燈籠似的紅花散發出誘人的果香,真叫人喜愛”,學生看后,很不服,他說他當時不是這樣想的,可見,當老師忽視了學生的心理,不尊重他的思維,硬要他們當“小大人”,這樣保護不了他們的積極性,從而談何作文興趣?
四、集體評議,提高作文興趣
作為評議,就是把學生作文中的成績和問題提高到認識規律和寫作規律上分析,使學生正確認識到自己作文的優缺點及其原因,從而提高作文水平。集體評議是由全體師生共同評論,小學生大都有這么一種心理,不怕老師見笑,就怕在同齡人面前出丑。因此,集體評議好處較多,全班同學的好評,所以作文時就能引起高度重視,在聽或評其他同學的作文時,也要回顧自己的作文,進行比較,這樣不自覺地增長了見識;集體評議,氣氛活躍,興趣濃厚,競爭意識也強,時間一長,作文興趣自然也高。
作文教學是個系統工程。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是一個入門。但它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這兩個方面的有機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熱情和寫作效果。總之,興趣是學生入門的向導,培養小學生的作文興趣,方法還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
(作者單位 貴州省銅仁地區萬山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