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是一門理科中的文科,很多知識點都需要學生記下來,
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把書上的知識死記硬背下來。而死記硬背一貫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則危害更大。死記硬背會造成學生停留在幼稚階段,使他們智力遲鈍,阻礙才能和愛好的形成,最主要一點是死記硬背會產生書呆子。這樣的狀況和我國現行的國情不符,沒有使學生全面發展。為了克服這種弊端,改變學生死記硬背的現狀,我認為在化學教學中應增加趣味性。
有趣味、有吸引力的東西識記可能性幾乎增加一倍半,這就是教學的潛力所在。輕松的,尤其是令人發笑的東西使無意識記效率提高70%。創造一個熱氣騰騰、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把書教“活”,教得“趣味盎然”,使學生學“活”,學得“津津有味”,其最終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潛力,使其“識記的可能性”增加,使其“無意識記的效率提高”,真正做到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向45分鐘要效益,從而達到熟練地掌
握,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那么作為老師又能做些什么呢?我們可以通過運用一定手段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利用他們的無意注意,
使我們的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這就是我要研究的。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教師講授每節課時給予學生的第一感知,其重要的藝術特征,是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出緊緊抓住學生心弦的情境。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因此,每節課要注意調動學生興趣,特別要注意講究課堂導入藝術,為課堂營造出一種和諧的課堂氣氛。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其中一個辦法就是課堂引入增加趣味性。
一、創設情境
所謂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導入時,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經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進入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法。其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例如:在講“硅”這一節課時,我展示汽車上的蘋果花,當我用光照射它時,我對學生說“花兒高興得左右搖擺,和同學們打招呼呢!同學們好呀!”學生感到很興奮,我接著把這花給同學觀察追問:“那位同學知道為什么這蘋果花在光的照射下會動?”學生很驚奇,發現沒有電池。“太陽能”學生紛紛叫嚷。“那太陽能是怎么吸收的呢?”我繼續追問。同學們很快發現有塊黑色的接收處。我自然地引入課題“這就是硅芯片,可以接收太陽光,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硅及其他的化合物。”學生牢牢地記住了硅在生活中的作用,并且很積極地去接受新知識。
二、編講故事
歷史和化學,一個屬文科,一個屬理科,看似沒什么聯系。但在教學中,我們卻可以讓兩者得到一個很好的結合。例如,我在講“氯氣”這一節時,我給同學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故事,“故事發生在1915年4月22日,一次德軍與英、法軍戰士在比利時的伊普爾對峙。黎明時,英法戰士突然看到一股陰森森的黃綠色氣體逐漸向他們襲來。一段時間后,德軍進行簡易的處理,用濕毛巾包住頭,慢慢地摸到英法軍戰地,看到了一幅非常恐怖的場面……”學生聽完這個故事,對氯氣的毒性、性質,就會記得很牢固。
興趣是使人前進的有效手段,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前提條件。
沒有興趣而盲目去做一件事,只會讓事情變得糟糕,讓自己覺得疲憊不堪。由此,讓課堂充滿趣味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愉快有趣的氛圍,不僅讓學生樂于學習,積極參與學習,也可以帶動老師的熱情,在工作中激發更多的靈感,發展自己的教學藝術。在以后的教學生涯中,我會以此為目標,建構一個快樂的課堂,有效的學習環境。
(作者單位 江西省石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