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提高學生道德品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增強民族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然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語文課堂開始變得熱熱鬧鬧,但教師的一味創(chuàng)新,只是在迎合新課改的要求,基本的語文技能卻沒有學到,這不是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教師要轉(zhuǎn)變觀念,但不能盲目創(chuàng)新,要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感受到語文的美。
一、趣味識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對于小學生來說,識字是最基本的學習內(nèi)容,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只是機械地在重復著抄寫的動作,在學生看來卻是浪費時間。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識字的興趣,要創(chuàng)設有利條件,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實現(xiàn)由“學會”到“會學”的轉(zhuǎn)變,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quán)和提高識字效率。
例如:在學習《黃山奇石》時,本節(jié)課需要學生掌握的生字有:區(qū)、仙、翻、滾、巨、著、形、狀。為了調(diào)動學生識字的興趣,在授課時,我給對每個字都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意境,以“滾”字為例,我借助了一個小球,向?qū)W生展示了滾的動作,學生在形象的動作中便會記住這個字形。又如教“口、耳、目”等字時,先讓學生認真觀察圖片,看看口、耳、目的形狀,然后出示漢字,讓學生進行圖文對照,在活躍的氣氛中學生再將教材對應的圖和字用線連接起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很快記住了字形。這樣輕松的環(huán)境下,學生既學到了基本的知識,又不失快樂。
二、展開聯(lián)想
想象力是創(chuàng)造力諸要素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獨有天賦和才能。在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所以,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要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的暢游在語文的世界里,讓其找到快樂,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烏鴉喝水”時,在導入課時,我向?qū)W生簡單概述了故事:一只烏鴉很口渴,到處找水喝。找呀,找呀,它看見了一個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水不多,瓶口又小,烏鴉喝不著水。同學們:你們有沒有什么辦法讓烏鴉喝到水呀?它現(xiàn)在非常渴?簡單的故事導入了新課的學習,此時,我給學生五分鐘的時間自由展開自己的想象力,讓學生們各自想辦法去解決這一問題,學生積極地給小烏鴉想著辦法,學生甲:可把水倒出來呀,學生乙立刻反駁道:他沒有手,水倒出來就沒有了。學生乙說:可以飛到一個小溪旁邊去喝,學生丙:可以把水倒在一個杯口大點的杯子里……學生們都積極地參與到了想象中,由于時間的關系,我不得不打斷學生的討論,并順勢引導學生進入了正文的學習當中,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不但對本節(jié)課產(chǎn)生了學習的積極性,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表演情境
愛玩、愛模仿是學生的天性,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教材內(nèi)容,讓學生通過表演展示一下文本中的人物,既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可以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
例如:在學習“小壁虎借尾巴”時,由于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認識8個生字和8個詞語,同時認識“壁、虎、逃、蠅、姨”5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以,在授課時,我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小壁虎、小魚、老黃牛、燕子、壁虎媽媽,并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對這些角色的了解,配上適合的聲音,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不僅熟練地朗讀課文,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了學生的表演欲,使學生快樂地學習語文。
語文教學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也不是為了迎合課改的花哨熱鬧,我們要真正地抓住語文標準的要求,讓學生在快樂的環(huán)境下輕松地學到有用的知識。
(作者單位 陜西省大荔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