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字理識字,看圖畫、做游戲、講漢字故事等活動,初步感悟漢字與圖畫的聯系、漢字中的智慧、漢字中的文化、漢字中的趣味。讓學生不僅識字,還產生對漢字的情感,培養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那么,如何提高學生識字的速度和質量,如何把枯燥無味的識字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呢?在教學過程中,我做了一些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借助形象思維,讓學生自主識字
低年級學生正是形象思維的最佳時間,他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在識字教學中,學生們能根據每個漢字的特點,運用講故事、編兒歌、編謎語等方式識記生字。如學習“拔”字,學生編出了小故事:幾位小朋友手握繩子拔河,“友”上邊的點就是小朋友頭上出的汗。學生聽了這樣的厚重文化積淀的故事就會產生主動識字、繼續探索的強烈愿望。
二、借助熟字,讓學生巧記生字
在識字過程中,學生記得快,忘得也快。針對學生這一特點,在嘗試中,我讓學生根據熟字換偏旁的特點,讓學生用加減法識記生字。如“報”與“服”,“近”與“聽”,“機”與“肌”等等,通過對比記憶,學生不僅能較快掌握新字,而且還能在對比中與以往的熟字多次見面,進一步鞏固了舊字,可謂一舉兩得。
三、聯系生活經驗,讓學生靈活運用
根據低年級學生直觀性較強,觀察分析問題能力較弱的特
點,我試著在識字教學中放手讓學生依靠自己的努力運用新知,
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自由發揮,久而久之,學生比以往善于觀察了,識字的興趣也更加濃厚了。《烏鴉喝水》中有兩個生字“喝”和“渴”容易混淆,學生常常誤寫成“渴水”和“口喝”。此時,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在分析生活的過程中,學生漸漸找到了答案。有的說:“見水就渴所以渴是三點水旁。”有的說:“喝水得用口,所以‘喝’左邊有口。”
四、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嘗試中提高識字效果
低年級學生好勝心強、榮譽感強,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成績得到同學、老師、家長的認可。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采用讓學生走出課堂,在各種課外實踐活動中識字的方法,拓展了學生自主識字的空間,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小學生對兒童食品情有獨鐘,為迎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對食品包裝紙上的字進行識記,這種識記過程充分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把課內識字延伸到課外、校外,不但培養了學生自主識字的意識和習慣,而且有效地控制了錯別字的產生。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照顧學生的差異性,注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漢字。不要求對生字的掌握一步到位,允許學生在滾動識字的過程中逐步學會。
五、發揮情境,歸類識字
教材中把表示同類事物的字詞編排在一起,如木字旁、蟲字旁、口字旁等,這樣既有利于學生運用遷移規律,主動地認識更多的字,又能使識字和認識和認識事物有機結合起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可見,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不容忽視,尤其是在識字教學中,我們更應選取最佳的識字方法,讓學生輕松進入“識字樂園”,寓教于樂,使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進行有趣的識字活動。
(作者單位 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左家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