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是語文課程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務。“語文素養”是課程標準的核心概念,也是時代的產物。語文素養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內涵十分豐富,它以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的融合。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踐行著新課標,尤其重視閱讀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高效課堂落到實處。
一、教給方法,大量閱讀
“欲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個好的方法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讀書也是一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講是為了達到不講的目的。讓學生在讀書的時候,教給其讀書的方法,根據上下文提示,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去讀、去感悟,能用這個方法讀更多的文章,逐步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
例如,《第一朵杏花》一文中孩子和竺爺爺開始的對話,要讀出孩子天真、奇怪的語氣,文中都有提示,這就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而當孩子發現第一朵杏花開放時,再讀那個孩子與竺爺爺的對話時,文中則沒有了提示語,要根據上下文,再換位去想象此時他們會是怎么說的。通過分角色讀,體會人物的心情,明白竺爺爺對科學嚴謹的態度。
課后,讓學生從本冊書中找類似的來讀,充分運用多媒體,進行網上閱讀,學生的閱讀興致很高,閱讀的量也大大地提高了。
二、抓關鍵詞,閱讀感悟
“文章不是無情物。”每一篇課文都是有感情的,都是作者感情激蕩、噴涌而出之作。而讀者也必須透過語言文字,發生感情的共鳴,才能與作者心心相印。同樣,文章中的每一個詞語也都是有感情的。很多時候,一篇文章的關鍵詞抓住了,整體感悟一篇文章、體驗其情感就顯而易見了。
例如,我在教《三顧茅廬》時,這是選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片段,學生對故事情節很感興趣。是誰三顧茅廬,他為什么要三顧茅廬?初讀課文后,學生都能回答出來。但是在閱讀教學時切記瑣碎,而是讓學生整體感悟的同時,體驗情感。俗話說“提領而頓,百毛皆順”,我以讓學生抓文章的關鍵詞語為切入口,抓住“誠心誠意”這個帶有綱領性的詞語來切入,使學生讀中體會張飛、劉備對諸葛亮的不同態度及諸葛亮睡覺、劉備靜靜地、耐心地等候,從而悟出劉備求賢若渴的心情和尊重人才的態度。綱舉起來了,目就張開了。
三、師生共讀,加深理解
“有了激情才會有情。”反復讀學生往往會覺得枯燥無味,提不起興趣。早讀課時,老師說“讀書啊”,教室里的讀書聲震耳欲聾,但過了一兩分鐘,教室里又靜下來了。但如果有了老師的參與,學生的熱情很高,課堂教學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如,《天鵝的故事》一課中,天鵝的叫聲“克嚕——克哩——克哩”在課文中出現了三次,但是三次出現都有不同的讀法,表示不同的意思,表達不同的情感。第一次是天鵝到來時發出的鳴叫聲,要讀得清脆而婉轉。學生讀“克嚕——”,我讀“冰封河面,沒有吃的——”,學生再讀“克哩——”,我讀“怎么辦?”;第二次是它們齊心協力破冰時的動員聲,要讀得堅定而有力。學生讀“克嚕——”,我讀“兄弟們那”,學生讀“克哩——”,我讀“齊心干那”,學生再讀“克哩——”,我讀“加油!”;第三次是攻破堅冰后的歡呼聲,要讀得歡快而熱烈。學生讀“克嚕——”,我說“終于破冰了”,學生讀“克哩——”,我讀“我們勝利了”學生再讀“克哩——”,我又說“終于吃到魚蝦了”。就這樣,師生互換著讀,生生之間讀的興致也特別高。在熟讀的基礎上,明白鳥兒的語言,理解天鵝的勇敢、拼搏精神。在讀中理解、感悟,避免教師繁瑣的講解,真的是讀出了
效益。
四、邊讀邊思,想留白處
閱讀有利于發展兒童的多種心理能力,如觀察力、記憶力,特別是想象力。薩特說過:“閱讀就是自由的夢。”的確,閱讀是一種自由的,充滿智慧的精神生活。我們應當讓學生在自由而快樂的閱讀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盡情地翱翔。學生一旦沒有了想象,讀死書、死讀書,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而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時時處處有意識地培養、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讀出文章的留白處。
是啊,大家都為此深感意外,可這種推薦卻在一片惋惜聲中結束了,沒想到,解狐大病在身,臥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于是他又舉薦自己的兒子,當老百姓聽說祁黃羊要讓自己的親生兒子當大官,又會怎么想,怎么說呢?(還以為祁黃羊是個好官呢?還不是一心只想著自己的兒子,真是太偏心了!)那么,祁黃羊是大家所想的那樣嗎?他是怎么想的呢?
像這樣邊讀邊思,大膽地想象,讀出文章的留白處,有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明白祁黃羊做事出以公心、一心為國的精神。
語文是一切學科的基礎和工具,小學的閱讀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形成閱讀技能、養成閱讀習慣,更負有引領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步構建自己人文素養的任務。重視閱讀教學,注重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形成文化積淀,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精神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徐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