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革實施以來,我們一線數學老師做了相應的努力與教學改進,傳統的照本宣科的講解方式和題海戰術的練習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今學生的認知需求。因此,我們必須仔細分析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和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并及時更新教育理念,通過動腦思考,爭取為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效率添磚加瓦。鑒于此,筆者經過切實的教學實踐與研究,總結出契合教學實際和學生認知情感和接受能力的有效探索措施和方法。下面筆者從一線教學經驗出發,對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探驪得珠展開討論和研究。
一、巧借數學情境,激活探索興趣
情境教學法具體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去創立一種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且具體的場景,從而引起學生一定的感官體驗,幫助他們理解教材所要表達的內容,并使他們的各項心理機能得到很好的發揮。情境對于學生通常都有一種潛移默化的暗示與影響作用。
如教學“數列知識”時,鑒于大家都感覺枯燥無味又艱澀難懂,筆者就先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古印度有一個很聰明的舍罕王,當時有位聰明人發明了一種有64個方格的象棋,國王頗為喜歡,發誓要重賞這個人。沒想到這個人說:“我不要財寶,不要金銀,請大王在第一棋格內,放1粒小麥,在第二個棋格內,放兩粒小麥,在第三個,放4粒,第四個放8粒……以此類推,后一棋格都是前一棋格的2倍。陛下,我只要這些糧食來接濟家鄉的父老。”這時,問題戛然而止,然后拋出問題:同學們如果您是國王您會答應這個人嗎?同學們有的結合生活經驗心里測算,有的用筆默默演算,大家一時都算不出這些小麥有多少。這時筆者巧妙引進等比數列知識并給大家演示求和,頃刻之間得出答案。大家都被這有趣的故事和這神奇的計算深深地吸引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了探索等比數列的內驅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二、設置分層引導,加強思維連續
毋庸置疑,同學們在客觀上存在認知結構和認知能力的差
異,這也制約著他們相應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要想讓高中數學基礎教育目標在新課改背景下得以順利開展和實現,我們在高中數學課堂中,就必須注重對數學過程進行分層次演示、講解和釋疑解惑,努力完善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運用能力。
比如,在教學“集合”知識時,筆者為了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預防學生在集合概念上出現理解歧義,于是分層次設置了幾個判斷題來讓學生研究和分析,然后結合大家在回答中出現的問題展開有針對性地分析和引導,對于理解透徹的知識點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評價:問題1:研究以下表達方式的共同點:①海陽二中某班全體同學;②組成我校全名的所有漢字;③介于10和325之間的自然數。問題2:認真學習集合的定義,判斷下列描述是否能組成集合:①漂亮的女子;②大于658的數;③與1122相近的數。引導學生一邊學習集合定義一邊分析判斷這些描述,我們再輔以講解和引導,學生就逐漸對集合的概念和意義、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分組方法等內容掌握得熟練透徹,最后在此基礎上對集合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進行深化,讓大家徹底掌握集合思想。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從直觀感知轉換到理性思考,在層層釋疑解惑中找出現實生活中包羅的數學知識,極大地提高學生對高中數學的思維能力。
三、結合生活實際,探究數學原理
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要想達到這樣的理想教學效果,我們就必須從自身實踐出發引導學生來樹立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意識,只有讓大家都意識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才能從根本上挖掘大家探索數學的潛能,通過不斷地努力學習、思考與探討,提高自身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從而更好地服務生活,實現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和諧發展。
如我們在教學“概率”知識時,筆者在根據知識特點,曾設置如下與學生生活實際比較切近的問題:
如果公交站牌前僅能停泊一輛公交車,而往往一個站牌可能路過的公交車不止一路,比如某站牌分別路過第2、5、8路公交車,由于時間關系王老師必須在五分鐘之內坐上公交車才能保障不遲到,已知王老師可選路線有2路和5路公交車,而且第2和第5路公交車在5分鐘內駛至本站的概率分別為0.20與0.60,請問:王老師在5分鐘之內坐上2路或5路公交車的概率有多大?
( )
A.0.2 B.0.6 C.0.8 D.0.12
如此設置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可以激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來探索數學知識,在喚起學生求知欲望的同時培養學生樹立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數學知識應用意識。如此靈活實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能更高、更強,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激發學生潛能,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
以上是筆者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怎樣在新課改背景下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進行的探析與總結。總之,一線高中教師必須緊跟新課改步伐,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習,發散思維,提升數學運用能力,最終提高課堂質量,達到教學目的。
(作者單位 山東省海陽市第二中學數學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