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二年級下冊的筆算中,一位學生的計算錯誤頻率高得令我驚訝,同時也引起了我的特別關注,發現只要是進位或退位的筆算,錯誤就百發百中,那么錯誤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罪魁禍首居然是——從高位算起的不良計算習慣。于是對該學生的習慣進行糾正,效果均不理想,僅在教師當面告知時稍有成效,獨自作業時仍習以為常地從高位算起。
原因分析:
什么原因造就了學生“習以為常的錯誤”呢?我對豎式計算教學進行了縱向分析,發現學生初次接觸豎式是在一年級下冊,分兩部分學習。第一部分是不進位、不退位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僅要求初步掌握筆算中“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的方法。第二部分是進位、退位筆算,關鍵理解進位與退位方法,并進一步理解筆算規定從個位算起的合理性,從而能自覺依照這一順序進行筆算。由此可見,問題的根源在第一部分的學習中,雖說教學中會對正確的筆算順序多次強調,然而學生在實踐中先算十位發現并不影響結果的正確,因而為圖方便,漠視反復強調的重點,從而形成不良計算習慣。雖說在進位與退位教學中會對“從個位算起”的合理性進行解釋論證,讓學生明確若從高位算起,碰到進位、退位,高位的計算結果是不合理的,需進行二次修改,使得整個計算過程麻煩,并容易出現錯誤。但不以為然的學生仍存在,我行我素的練習,長期下來,也就形成屢次無法改變的不良習慣。
具體策略:
鑒于教材編排的意圖及學生的個體原因,我依據教學中安排了兩個層次的學習任務,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1.關注課堂中的“第一次”,成就好習慣的形成
教育家陳鶴琴認為:“無論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錯,第二次就容易做錯。兒童種種壞的習慣,都是由于開始學的時候,他們的教師或父母沒有留意去指導他們的緣故,以致后來一誤再誤,成為第二天性,所以要把小孩子教育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時候教好。所以,對于第一次的動作,做父母和教師的要格外留意指導,以免錯誤。”好的計算習慣同樣如此,“第一次”形成了好習慣,第二次則容易得多,以后自然而然成了“好習慣”。
如何利用豎式計算的第一次,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筆算習慣?我在初次學習的數學課堂上,一方面,依托教材,以學生喜愛的卡通蘿卜頭吸引其注意力:“你瞧,學習小助手小蘿卜頭特地來提醒大家豎式計算時首先要注意什么啊?”另一方面,在學生板演時讓全班學生放下手中的筆:“現在,我們一起來當一回小老師,瞧瞧誰的計算過程是正確的,誰出現了小問題,用你的‘火眼金睛’把小錯誤挑出來吧!優秀的小老師可是不放過一丁點錯誤的喲!”在學生最樂意的“小老師”情境中,“小老師們”個個嚴格地指出個別學生從高位算起的錯誤,正確的筆算順序這個知識點被再次強化。正是在印象深刻的“第一次”中,學生掌握了正確的計算方法,成就了正確計算習慣形成的第一步。當我們把握住第一次,關注了第一次,就已經站在了良好數學習慣成功的最佳起點。
2.給予學生實踐的空間,深化對計算順序合理性的理解
新課程理念提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是學生交流知識,獲得能力、體驗情感的搖籃。”是的,作為一名教師,就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中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給予學生這樣的空間,學生會在觀察中發現問題,在感悟中領會知識的真諦,在判別中清晰理解,在表達中明理。
進位、退位筆算教學中,我在新知學習之后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理解筆算順序的合理性:“有位小朋友提出,為什么一定要從個位算起呢,我偏偏要從高位算起,不行嗎?你能說服他嗎?”學生有些茫然,我繼續提示:“大家可以先試一試從高位算起,然后小組同學討論討論怎么說服這位同學?”學生在一番嘗試、討論、質疑中闡述自己的觀點,有的說:“我發現算到個位,4加6得10,個位滿十要向十位進1,這樣要把十位的4擦掉寫5。”也有如此勸說的:“你看,十位寫好后,還要擦掉重寫,真的太麻煩了!”還有的提出:“有時忘記了,向十位進的1就沒加,不就錯啦!”……正是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在學生的實踐嘗試中,在兩種計算順序的對比中,學生體會到從高位算起的不合理性,更深層次地理解“從個位算起”的合理性。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卜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