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教育從目的、內容、形式、方法到組織的全面變革。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發揮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能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圖文并茂;化抽象為形象;擴大課堂容量
進入21世紀以來,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逐步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正日新月異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工作與學習方式。教育作為全社會的一個重要領域,當然也不例外,最令人矚目的就是如火如荼的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新《課程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目前,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達到這個目標,已經成為每一位教師探索的方向。那么,多媒體的使用為課堂教學帶來了什么呢?
一、圖文并茂的導入方式,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所謂“萬事開頭難”,開好了頭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導課藝術講求的就是“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吸引住。在導入新課時,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展示優美的圖像、動聽的音樂、有趣的動畫,可以創設出良好的教學情境,引起學生內在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在一開始就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境界,為整個教學過程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1.演示導入
通過課件的演示導入課堂內容。例如:思想品德關于《我愛我家》的課,針對現在的初中生對于父母的養育之恩視而不見,動輒對父母橫眉冷對的問題,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父母之愛的感性認識,一位教師用多媒體播放原太原內燃機廠廠長孟秉會22年來精心撫養自己的智障殘疾兒子,并用音樂鼓勵兒子樂觀積極地面對生活,為幫兒子實現夢想,帶領現已33歲的智障殘疾兒子勇敢地走上“愛唱老情歌”的舞臺,展現自我的視頻材料。學生從視頻材料中受到強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緒感染,誘發了對“父愛無疆”的認識。這樣的視頻導入切入主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設疑導入
“疑”是學習的起點,有“疑”才有問、有究,才有所得。當學生面臨問題時需要新知識來尋找答案時,他們才會產生積極的學習活動。在導入新課時,提出新穎奇特的疑問,也是激發學習興趣的有力手段。比如:在思想品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課,導入時教師播放了一段第十三屆國際田聯錦標賽110米欄比賽時,劉翔在比賽中被羅伯斯打了兩下,失去了平衡,最終失去金牌,但在賽后接受采訪時,并沒有過多地抱怨,而是說要享受快樂的比賽的視頻。然后提出“劉翔的言行體現了他具有什么樣的品質”等問題,造成了學生思維矛盾的出現,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只要教師能抓住有利時機因勢利導、層層推進,學生一定會帶著問題聚精會神地進行新課的學習,從而達到以疑促趣、以趣促學、學中悟理的目的。
3.創設情境導入
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認知的參與,更需要情感的投入,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可以刺激學生感官,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引入學習的殿堂。在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的幫助,更好地創設情境,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愿望。例如:教學《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時,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內蒙古藍天白云下的草原、牧場等自然風光,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到了美麗的大草原。用這種多媒體課件創設的情境來引入課題,使課堂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認知,可大大地提高教學效果。
二、化難為易,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新知,突破難點
信息技術最大的優勢在于它能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抽象為形象。在講授新課時,往往會遇到許多學生不易理解的難點,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把許多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但是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概念、規律……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將教師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原理、現象生動而有條理地表現出來;將學生難以理解的概念、規律直觀而又形象地揭示出來,從而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例如:關于人體的血液循環,這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卻不能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這時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多媒體動畫,模擬心臟的跳動,血液如何在心臟的動力下在全身循環,將這個過程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克服學生理解上的難點。
信息技術可以把許多不在我們身邊的事物展現出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概念,幫助學生理解一些內容。例如:《桂林山水》一文重在引導學生感受桂林山水獨特的美,課
文抓住漓江的水“靜、清、綠”,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進行描寫,而借助關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圖片、視頻等媒體將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引領學生感受“桂林山水甲天下”。這樣,理解這一難點就被突破了。
信息技術可以利用聲音、圖像等多種媒體信息,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營造出各種氛圍,引起學生共鳴,加深學生理解。例如:《周總理,你在哪里》是當代女作家柯巖為紀念周總理逝世一周年而創作的,詩人從高度評價周總理光輝的革命一生入筆,在對周總理的英靈急切地反復呼喚、反復詢問中,反復傾訴了億萬中國人民對周總理的無限熱愛和懷念的深情,抒發了人民總理人民愛,人民總理愛人民的思想感情,這是全詩的情感基調。而如何讓現在的孩子們在反復的誦讀中體會對周總理的深切懷念,就是本文的難點了。在信息技術條件下,我們可以利用視頻展示周總理生前兢兢業業的工作場景,周總理去世后,人民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場景……,同時配以著名朗誦家曹燦聲情并茂的課文朗讀,營造出一種感人的悲哀氛圍,感染學生,加深學生對情景的內心體驗,幫助學生體會“人民總理愛人民,人民總理人民愛”這一主題。
三、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擴大課堂容量,增強教學效果
在現在的教學中,知識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廣,如何加快課堂教學節奏,并在有限的45分鐘內有效地擴大容量,是每一位教師面臨的問題。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利用多媒體方便靈活的特點,教師可以使過程安排緊湊有序,在課堂有限的時間、空間內提供盡量多的直觀素材,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既提高了教學效果,又節約了教學時間。
對學生而言,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形成多角度、多層次的信息刺激,能夠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縮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時間,提高課堂容量,增強教學效果。我們都知道,只有學生將大腦所受的刺激轉化為“長時記憶”才是接受了所學。在學生的學習初期,對于大腦接收到的信息會形成“瞬時記憶”,在一定的時間內信息活動強度越大,越有利于興奮過程的高度集
中,使學生的“瞬時記憶”較快地轉變為“長時記憶”。在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師可以借由多媒體的幫助,在同樣的時間段內將信息的活動強度增大,更快地幫助學生形成“長時記憶”。比如,利用多媒體技術把重點內容設置為彩色,或者為其設置動畫效果都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還可設計一些與該重點內容相關的問題的知識鏈接,從多個角度、不同方面加深學生對概念內涵的理解及對外延的把握,從而起到了既節省課堂時間,又增加課堂容量的效果。
綜上所述,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對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樹立正確的觀念并主動學習和應用現代教育手段,才能使信息技術真正發揮促進教育現代化、促進教學效率提高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黃希庭.心理學導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關于多媒體教學的幾點思考.電化教育研究,2000(10).
(作者單位 山西省清徐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