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從小就擁有夢想,并為達到心中的夢想而努力。我們要做的是從孩子進入學校開始,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做到傳遞給學生的知識能吸引他們全部的注意力。怎樣才能達到如此高的要求呢?筆者認為就要注重課堂知識的呈現方式,讓傳遞的知識能夠最大限度地被學生自然接受,關鍵在于傳遞的方法。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保證教學活動的高效進行。下面就談談本人在教學中所做的嘗試:
一、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
我們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把對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的內容,用信息技術展現出來,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真實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激活學習興趣。《變色龍》的重點要使學生了解其變色特點,學生很少見過變色龍,更加不了解它的變色過程,為了平緩教學坡度,突破難點,更好地激活學習氣氛,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運用錄像這一信息技術,讓學生觀察變色龍變色,并輔以配樂解說,讓學生真切地體味變色龍隨環境變色的特點。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方面的困難,順利突破教學難點,學生也因形式新穎、畫面精彩而興趣大增。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展示故事情節,可以化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將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可以達到其他教學手段很難達到的效果,學生能直觀感知學習內容,并插上想象的翅膀,準備進入夢想的世界。
二、運用信息技術,加大教學密度
傳統語文教學處理教材中的故事情節,完全靠教師口頭描述,而運用信息技術“演”給學生看能節約教學時間。針對許多學生怕寫作文這一現狀,我選用視聽媒體創設情景,強化學生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能產生寫作欲望,就能用心作文,以此提高作文教學效果。如在婦女節前,讓學生寫《媽媽,我要對您說……》,在《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曲聲中,讓學生觀賞《懂你》,那樸實而真摯感人的畫面及凄婉動人的音樂強烈地沖擊著學生的感官,學生的寫作欲望被激發,紛紛拿起筆,將對媽媽的愛盡情地寫出來。按學生習作的心理特點,適時選用信息技術,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齊上陣,讓他們集中注意力,不斷將間接經驗轉化為直接經驗,豐富寫作素材,使“巧婦”能為“有米之炊”。實現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合理整合,輔助教師進行高密度的知識傳授,幫助學生接收大量信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注入飛翔的力量,向著夢想出發!
三、運用信息技術,反饋教學效果
使用信息技術課件能因材施教,隨時調出需要重新講解的內容,重點剖析,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如《狼和小羊》最后一句:“狼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按照思維定勢,柔弱的小羊是狼的腹中之物。為了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我邊用電腦演示邊提問:“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學生說:“狼往前撲的時候,掉前面的陷阱里去了。”我立即演示狼掉進陷阱里的樣子,同學們看了高興地直拍手,求異思維一下活躍起來。有的說:“狼向前撲的時候,被樹后的獵人一槍給打死了。”有的說:“狼向前撲的時候,小羊一躲,狼撞在大石頭上了。”學生突破了思維定勢,從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問題,把小羊活下來的愿望和自己的想象結合在一起,培養思維的獨創性,對文本的解讀體現出個性。這得益于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幫助學生發揮想象,讓學生面對生動的畫面形成鮮活的印象,學生在夢想的海洋中盡情暢游,像魚兒在寬闊的海洋中自在地跳躍,給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將心中的夢想展現出來。
四、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過程
教學的出發點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各種能力,使學生獲得充分發展。如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絕妙,僅憑教師的講解,學生難以理解,而恰當運用錄像能解決這一難題。教學時,教師先提問:“生”的意思?詩人為什么用“生”呢?緊接著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錄像將古詩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動態畫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學生學習興趣極為濃厚,他們積極觀察、思索,很快從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的動態畫面中領悟到“生”字的妙處:“升”字僅僅只能看到煙霧升起,不一會就散去;而“生”字還含有“產生”的意思,這說明香爐峰始終處于云霧繚繞之中。此環節中,通過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高效整合,學生不僅理解了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使他們體會到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及感情色彩,很好地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優化,引領學生遨游知識的天空,讓夢想成真!
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通過信息技術教活、教精,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樂學、活學,使教學進入最佳狀態,真正實現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完美整合。學生擁有夢想是一件值得教育者慶幸的事。夢想的實現,需要堅定的毅力和不輕言放棄的決心,用我們自身的有力武器——信息技術,去鏟除道路上阻撓前進的一切雜草。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鄒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