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教學要讓學生在課堂中認識自然界諸多事物、現象及其相互關系,由于受時空限制,課堂教學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而電教媒體信息量大,集聲音、文字、圖像于一體,在科學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手段,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教學內容,化解教學重難點,使學生在圖、文、聲并茂的情境之中更加形象地接受知識,提高了教學效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那么,小學科學課堂上如何把握多媒體使用的時機,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素質呢?
一、介紹具體事物時使用,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知識
在平時的科學教學中,教師在介紹具體的事物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交流、講述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如果在介紹具體事物時教師適時出示多媒體課件,把具體的事物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教師在觀察蠶豆種子的實物后,能看清楚蠶豆種子的一些特點,這時如果適時播放介紹蠶豆種子的視頻,能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更細致、具體、準確地了解到蠶豆種子的特點,同時也對這種種子的內部結構產生深刻的
印象。
二、揭示事物本質時使用,有利于優化教學過程
現代教育技術具有豐富的表現能力,可以沖破時間和空間的
限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對象,再現各種事物的細節和變化,有效地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提高教學效果。如:在教學“水的三態變化”一課,傳統教學無法在課堂上再現水的三態變化的過程。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就能使學生不僅清楚地看到水的三態是怎樣的,還能利用其連續播放畫面的技術,使學生認識到水的三態變化的全過程。在科學教學中,有些課文內容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課堂上無法用實驗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觀察,這時如果能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形象、生動地展現給學生觀看,教學效果會比較好。
三、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時使用,有利于更好地歸納出事物的規律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開發潛力,使學生學會探索。當學生在主動探究時因為實物太小,不能很清楚地進行觀察時,教師可以在恰當的時機出示多媒體課件,利于學生更好地歸納出事物的規律。例如,在教學《水生植物》一課時,要讓學生知道水葫蘆的葉柄的構造,如果只是解剖實物演示,因實物比較小,學生觀察葉柄的氣囊狀不很清楚。于是我便在學生動手解剖觀察實物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水葫蘆的解剖過程放大、生動地映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觀察得清楚細致,會主動探究歸納出水葫蘆的結構。
四、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時使用,有利于深入理解學習的內容
文本教材,其信息的存儲、傳遞、再現能力受到限制,“動態”展示上幾乎是一片空白。現代教育技術就能將微觀的、不可見的、抽象的,變化太快的或變化太慢的教學內容,逐層展示給學生觀察,把小學生難以感知的事物和現象在有限的時間內具體、形象地顯現出來,教學效果顯著。如,在教學“聲音的變化”這一教學內容時,其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利用生活中的樂器及物品,探究聲音的高低和什么有關。建立“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這一科學概念。教師先讓學生通過借助音叉的觀察來引入振動快慢的問題。為了讓他們更好地了解音叉的聲音產生、音高不同和振動的狀態差別的原因,教師通過多媒體檢測軟件比較形象、具體地證實了聲音的高低確實與振動的快慢有關,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
更深入地理解學習的內容。
五、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前使用,有利于提高教學的質量和
效益
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是小學科學學習的顯著特點,教師應力求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在實踐中領悟科學的真諦。運用電教媒體來優化教學,不僅可以為課堂中學生的“所見”“所聞”提供物質基礎,更重要的是,它還能協助教師指導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我充分借助電教媒體來為學生創造動手的機會,激發他們的行為動機,以求在探索中更好地發展思維,提高操作技能。例如,教學“它們吸水嗎”一課,通過進一步對紙的觀察、造一張紙的活動認識到紙是用細小纖維疊加壓制而成的。我利用了學生造紙的課件,把我們是如何造紙的過程通過視頻呈現給學生看,學生明白了如何造紙的過程,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在科學教學過程中,現代教育技術作為一種輔助手段,與科學實驗等媒體有機結合,充分利用視覺和聽覺去獲取知識,綜合利用各種儀器進行學習,既豐富了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取更多的知識,又啟迪了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科學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把握多媒體使用時機,把多媒體與傳統手段相結合,就能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能素質。
(作者單位 張家港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