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中教師用扎實的數學功底,先進的教學理念,沉穩的課堂教學應變能力,讓學生思維的火花綻放,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育人功能。
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目標的育人導向功能
課程目標是對課程實施結果的一種預先設計,它既是課程設計的出發點,又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的歸宿。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目標,作為專門針對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質量標準所作出的規定,它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特點:
一是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二是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三是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四是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
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內容的育人功能
新課標把數學課程內容分成“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領域來展開。四個領域的不同數學內容體現了它們的不同特點,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它們的基本聯系。
三、數學課程結構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課程結構是聯系課程目標與課程實施的紐帶,是課程實施展開的載體。改革課程結構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之一。
張孝敏老師在《百分數的認識》教學中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來指導教學設計。讓學生經歷課前收集、整理、交流百分數信息,從而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并通過一道題目,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系與區別,突破了這一節課的難點。
四、數學學習方式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從學習的角度看,學習方式對學生的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是雙面的、辯證的。深入分析數學學習方式的育人功能,研究它們對學生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作用,有利于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恰當地選用方式學習數學,促進學生獲得全面、更好的發展。
五、數學教學方式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數學教學方式是構成數學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包括外在的教學行為,也包括內在相關的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思維方式和教學態度。老師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六、數學教學手段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教學手段是師生展開教學活動、溝通和傳遞教與學信息的重要工具,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影響學生的發展。教學手段的廣泛應用,還可以改變教與學的活動方式。
七、數學學習評價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評價不僅表現在單純的“你真棒”“真不錯”“你真聰明”等簡單評語,更在于適時相機地把自己的情感準確地投射到學生的心靈上,讓學生把老師的期望看成自己的奮斗目標,經過教師不斷的刺激、鼓勵,目標會越來越近,并獲得心理滿足和上進的力量。
總之,教育教學需要時時思考,處處留心,只有不斷積累教育經驗,才能內化成教育智慧,形成自身的獨特教學個性。
(作者單位 重慶市巫溪縣城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