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學生”是指那些品行或學習相對落后的學生。這樣的學生在班中雖人數不多,但活動能量大,他們的存在往往會嚴重制約良好班風和學風的形成,影響班級人際關系。只有重視他們的存在,適時引導,才能有利于整個班級建設。
劉某,是我所任班的一名問題學生,他愛說謊,不守紀律,自控能力較差,好惹是生非,與同學關系較差。
經過多方了解,我得知:劉某的表現(xiàn)與其生活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一方面,父母與其缺乏溝通,動則打罵,在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下,他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從而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劉某自尊心很強,但也很脆弱,而小學里同學的歧視令他的自尊心大大受損,使他日漸自卑,進而發(fā)展到猜忌、懷疑,也日漸孤獨,感受不到集體的溫暖,以致采取了極端的方法以期引起他人的注意,卻適得其反。
針對于此,我覺得要轉化他,必須從攻“心”開始,以情動人,
使其逐漸打開心門。為此,我采取了如下方法:
一、尊重信任,以誠相待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應當像尊重上帝一樣尊重孩子,
因為人的精神生活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對待“問題學生”,只有尊重信任他們,才能叩開其心靈之門。
我在多次注意觀察后發(fā)現(xiàn),劉某經常遲到。這一天,他又遲到了,我在校門口等到他。我并未責怪他,而是笑著問:“怎么,鬧鐘罷工了?”一句小小的幽默化解了他的尷尬:“不是,是車胎沒氣了?!闭f這話時,他有點心虛。我一看,車胎的確癟了,就二話沒說,忙到門衛(wèi)處借了個氣筒幫他打氣,打好后,我又關切地說:“以后出門記得檢查一下,那條路上沒有修車的,瞧你今天走得滿頭大汗,快擦擦進教室吧,大家都等你呢?!彼对谀抢?,不可置信地看看我,在我的催促下,他才一溜煙向教室跑去。后來,他在周記里寫道:老師,其實那天遲到是因為我半路上貪玩,車胎里的氣是我后來放掉的,我不該騙你。而你沒有責罵我,反而幫我打氣,還那么關心我,我好感動……我感到他已不排斥我,就趁熱打鐵,與他進行了面對面的談心。為了讓他不拘束,我選擇了放學其他同學走后找他交流,并給他搬了一張凳子。我一方面對他的勇于認錯和誠實進行了肯定;另一方面,又誠懇地幫他剖析了他所存在的問題,并提議他慢慢改變自己。在我誠懇勸說及鼓勵下,他終于接受了我的建議。
二、提供機會,發(fā)揮其才能并適時鼓勵
劉某自控能力差,不守紀律,為了幫助他改變,我便讓他當班級紀律監(jiān)督員,以提高其責任心。一開始同學都認為不適合,他也沒信心,我便激將他:“你就真的給大家看扁了,你怎么就不讓他們刮目相看呢?”他總算答應試一試。一段日子下來,我發(fā)現(xiàn)他在監(jiān)督同學的同時,自己的紀律觀念也增強了。在同學們認同的目光中,他的臉上有著從未有過的光彩。這件事使我意識到:不論什么樣的學生,都有閃光點,也都希望獲得老師的肯定和贊美。因此,我們應創(chuàng)造機會發(fā)掘學生的潛能,同時不吝惜我們的贊美。
三、家校聯(lián)系,雙管齊下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xiàn)和諧的全面發(fā)展: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而且要志同道合,不要發(fā)生分歧。而劉某的心理障礙有很多源自
家庭。
于是,我找到他的父母,向他們說明情況,并說服其父母配合我的轉化工作。后來,我又多次與其父母接觸,了解他們相處的情況及他在家的表現(xiàn),并多次找他談心。在談話中,我發(fā)現(xiàn)他比以前話多了,當我問及他對父母的態(tài)度時,他很高興地說,他與父母相處很好,父母比以前關心他了。
四、發(fā)動集體力量,讓其感受集體溫暖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集體的關切就像一股洶涌的急流,撼動著感情最冷漠的學生。只有當學生體驗到集體溫暖時,才能逐步消除種種對立情緒,恢復他的自尊心和對人的信任感,樂意參與集體活動,并從中受到教育。
為此,我又發(fā)動全班同學來幫助他。我事先出了一個思考題:“當你在異鄉(xiāng)備受歧視時,你有何感想?”大家很感興趣,紛紛寫出意見,我據此開了一個班會,選了幾個較具代表性的同學來發(fā)表意見,并請幾位借讀生談了自己的真實感受。趁大家感嘆之際,我適時指出:“劉某正是因為長期處于這種境況下才由原來的活潑變成現(xiàn)在的樣子,他希望大家能尊重他、關心他,但采取了不當的方法,現(xiàn)在他決意改變,不知大家是否愿意接受他?”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愿意?!眲⒛澈芨袆?,他當眾表了決心。之后的日子,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劉某變得開朗起來,與同學的關系也日漸融洽。
通過一系列的工作,劉某發(fā)生了許多變化:上課不再遲到了,各方面比較積極,與同學關系良好,學習成績有所進步,紀律觀念也強多了。
在對劉某的轉化中,我深刻地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內涵:“以心靈贏得心靈,以人格塑造人格”。對問題學生的轉化,教師切不可因為學生的屢教不改而斥之為“朽木”,天天風刀霜劍嚴相逼。其實,學生尚在年少,“朽木”并不朽,只是根欠直,豈不知奇形怪狀的樹根、竹根,在根雕藝術家的手里反倒成了“怪才”、成了“珍品”,今日的“問題學生”,數年后往往在某一方面有出人意料的成就,這樣的事實難道還少嗎?所以,教師必須立足于疏導,對學生進行情的“沐浴”,理的“洗禮”,以己心呼喚學生之心,給他們以心靈的呵護,幫助他們樹立起人的尊嚴,喚起他們向上的信心。我們應該相信,多給學生一點陽光,學生將會永遠燦爛。因為教育的藝術不在于過多的說教,而在于對學生的喚醒、激勵和鼓舞。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橫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