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案例了解幼兒的“自我中心”的現象,對幼兒“自我中心”現象進行分析。幼兒的“自我中心”主要是幼兒的一種思維,是幼兒意識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并不涉及道德品質中的自私行為,并對處于這種現象的幼兒提出對待的方法與見解。明確這與成人的以“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和集體利益的自私自利行為有所不同。
關鍵詞:自我中心;認識;對待
5歲的亮亮連續三個月行為夸張,不但在家打妹妹,還在學校咬同學,并破壞玩具、桌椅,不論老師采用說、罵、打,甚至罰坐在角落的措施,都不能控制他的行為。園長要求家長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否則不同意亮亮進入學校,以免再傷害到其他同學。
自我中心期是一種幼稚心理,大多孩子在3~6歲間是處在
“自我中心期”,小班的孩子是最為明顯的。這個時期孩子的特征是分不清你、我、他的真正內涵,常常表現出喜歡幻想,不自主地依照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用最原始的方式表現出來。幼兒不能區別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不能區別自己的活動和對象的變化,把一切都看作與他自己有關,是他的一部分。不了解幼兒發展的成人,有時會將這些行為誤解為“不乖”“小氣”或“霸道”。
一、“自我中心”的認識
家長及教師要更正確地認識幼兒的這一行為,明白幼兒的“自我中心”是幼兒思維的一個顯著特征,應該注意引導幼兒盡早走出“自我中心”,以至于不影響幼兒的健康成長。
自我中心主義并未含有自私或自高自大的意思,皮亞杰舉一例說明:一天,兩個男孩子和他們阿姨一起去給媽媽買生日禮物。七歲男孩子選了一串珠寶類的精美工藝品,三歲半的男孩子,選擇了一輛小汽車。這個小男孩并不是自私或貪心,他小心地包好禮物,帶著期待媽媽喜歡禮物的表情,把它交給媽媽。他的行為是“自我中心”的,他沒有考慮他媽媽的興趣與他自己的興趣并不相同,這與自私絕不能等同。
二、“自我中心”的處理方法
我們已經能將幼兒的自我中心進行正確的分析認識,那我們怎樣正確對待處在自我中心期的幼兒呢?接下來我將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及見解。
1.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
現代兒童多數是獨生子女,自然會受到家長更多的關懷與愛護。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再加上爸爸媽媽,六個人的注意力全集中于一個孩子。但是家長對子女的愛與保護要有一個度,不能變成溺愛。溺愛會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使孩子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長輩們理所當然地應圍著自己轉,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為了避免孩子的自我中心,家長應有意識地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把孩子視為獨立的一個人,一個與其他家庭成員平等的人。這樣孩子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也能看到別人。
2.家庭教育要掌握原則
家庭教育不能無休止地滿足孩子的愿望。在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的前提下,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3.家庭教育要掌握方法
對孩子既不能百依百順,也不能命令呵斥。要為孩子創設一個寬松的家庭環境,家庭成員要成為孩子的朋友。比如:有好吃的一起分享,而不是讓孩子一個人吃;孩子和同伴發生了矛盾而不能解決時,家長既不能指責別的孩子不對,也不能簡單粗暴地埋怨自己的孩子,要引導孩子分析原因,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的途徑。
4.創設環境讓幼兒樂于交往
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體驗到與他人合作的意義,從而走出自我的圈子。在教育過程中,讓幼兒參加集體活動是克服幼兒自我中心的最好辦法,而集體游戲效果更佳。例如: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扮演某個角色,可以體驗角色的內心感受,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在游戲中,幼兒可以在短時間內接觸各種角色,體驗到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從而脫離自我中心,提高自我意識水平,對培養幼兒的利他行為十分有效。
幼兒有了交往興趣,掌握了一定技能,克服了自我中心,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也就更受歡迎,就會被其他幼兒親近,積極與人合作,與人交往。
由此可見,幼兒“自我為中心”的現象并非是自私自大,這是幼兒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過程,每個孩子都經歷了思維從自我中心走向彼此合作的發展過程。我們成人必須統一教育方法、端正教育態度,利用并創設一切可教育的機會引導幼兒克服自我中心思想與行為。讓幼兒從小學會與人分享、學會與人合作,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潘桂蘭.如何讓孩子愛交往、會交往[J].湄洲出版社,2005.
[2]劉鑫景.淺論幼兒“自我中心”的形成及培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
[3]桑標.當代兒童發展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讓·皮亞杰.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傅統先,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06.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北橋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