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同時也帶來眾多的生態環境問題。初中生物老師應根據生物教材中有關于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內容,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手段,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態倫理觀,全面提升學生的生態倫理素質。
關鍵詞:環境;生態倫理;初中生物;教學
20世紀以來,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同時也帶來眾多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環境問題都越來越重視,生態倫理思想也得到越來越多的普及。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關于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內容,生物老師應該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手段,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態倫理觀,全面提升學生的生態倫理素質。
一、生態倫理素質的基本內涵
生態倫理素質是指人們在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實踐活動形成的道德素養。目前全球的生態危機日益加重,正逐步威脅著人們的生存空間,只有不斷提高青少年的生態倫理素養,才能讓我國的經濟增長由資源型轉變為科技進步型,才能有效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目前初中生生態倫理素質的基本狀況
根據在學校的調查,初中生的生態倫理知識、環保知識比較欠缺,保護生態的理念和實踐能力都較弱。這些和他們自身、家長、
學校和社會宣傳有較大的關系。
1.學校教育不足
當前的初中教育,過分關心的是升學率,關注的是基礎知識的構建,而基本上沒有進行生態倫理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盡管有部分章節談到了環境保護問題,但是很少從人與自然的價值觀、消費觀、權利觀等方面去討論和引導,未能讓學生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形成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同時,生態倫理的教育往往停留在組織一些簡單的環保活動上,手段過于單一,傳統的教育模式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
2.家長意識不夠
家長的生態倫理觀念直接影響著學生生態倫理素質的形成。由于部分家長本身的文化素質不高,尤其農村學生的家長很少接受相關知識,導致這些家長很難從正面影響學生的生態倫理觀。
3.社會環境的影響
良好的社會環境也將促進學生正確的生態倫理觀形成,相反,則會起到阻礙作用。由于社會熱點問題太多,信息量太大,媒體在宣傳生態倫理觀念時引導不夠。同時由于生態環保監督機制不夠健全,導致一些監督措施成為形式主義。公眾真正參與意識不強,學生生態倫理觀念難以形成。
三、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提升學生生態倫理素質的策略
初中生正處于身體發育和心理健全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提升他們的生態倫理素質,形成正確的生態倫理觀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同時也有助于整個社會生態倫理素質的提高。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有不少章節和內容都和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生態倫理直接或者間接相關。教師應該從多方面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態倫理觀。
1.做好典型課程的教學設計
例如:在《生物與環境》一章中,教師應該緊扣環境保護這一核心,采用情境式教學。教師盡可能多地收集圖片、影像等相關資料,利用課堂討論、辯論等方式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又如,在《生態系統》一章中,可以采用小品的形式,由學生扮演各種生物,演繹生物鏈、食物網的各種變化。這種教學形式為課堂教學增添了不少活力,使得學生對于生物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更為直觀的形象,有助于生態學概念的形成,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態倫理觀。
2.結合社會活動,提升生態倫理素質
目前,我們已經形成了植樹節、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濕地日、愛鳥周、無煙日、人口日、土地日、減災日等眾多節日,旨在宣傳生態、環境保護。教師應結合這些節日,開展生動活潑的活動,引導學生提升生態倫理素質。
如,我們可以結合愛鳥日舉辦講座或者組織學生參與相關媒體組織的征文比賽;在講傳染病一節時可以觀看有關非典的影視錄像,讓學生認識到人類破壞環境的危害,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生態保護的重要,督促自己形成正確的生態倫理觀念。
3.突出農大優勢,開展研究性學習
江西農業大學有眾多與生物學相關的專業,如農學、林學、動物學、環境保護等專業。同時大學還有植物園、生態實驗園。江西農業大學附屬中學利用相關優勢,邀請大學農林學院的專家教授,為學生傳授一些最新知識,或者組織優秀學生參與他們的一些研究,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生態倫理素質。
總而言之,初中生物是一門重要的自然學科課程,將對學生今后正確的生態倫理觀形成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生物教師應該堅持對學生灌輸生態環保的理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式,才能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只有尊重大自然發展規律,社會才能和諧、可持續發展,這樣才能讓他們真正提升生態倫理素質。
參考文獻:
林紅梅.生態倫理學概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江西農業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