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文精神,簡單地說,就是現在人們經常說的“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包含三個層面的意義:一是要以人的生命為本,二是要以人的發展為本,三是要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本。人的需要是多層次、多維度的,其中最高層次的當屬自我實現這一維度。
小學數學是一門充滿智慧、充滿人文精神的學科。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人文精神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對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態度和探索求真等生活技能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具體表現為人性化的教學環境、學生的安全感、主動探索中的合作與交流、在思想教育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把課堂教學過程看成是與學生共同“發現”科學真理的過程,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大膽發表意見,既敢于堅持自己合理的見解,又敢于放棄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使學生感受并學到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以及謙虛謹慎、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一、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基礎教育工作者要擔負起培養具有高素質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因此說,人文教育是文科教育教學的專利是欠妥當的,其實數學課程中同樣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底蘊和人文思想,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數學教學同樣是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
1.數學是科學的語言
數學是用一種獨特的符號化語言來描述,這種語言的優越性無與倫比,主要表現在:其一,數學語言具有單一性、確定性,在推理過程中不因發生歧義而造成邏輯混亂,比如:“周長是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它的描述就非常簡單而精煉,只要學生明白“封
閉”“一周”就可以掌握周長的概念。其二,符號簡潔明確,特別是小學五年級上冊中的“用字母表示數”把符號的功能體現得淋漓盡致。以前的表述:“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現在的表述:“C=4a”。顯然,人們進行量的比較就可以對所研究的問題做出更清晰的數量分析。
2.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
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大部分人覺得數學在生活領域很少用到,只是在菜場買賣、商店經營等物質交流場所才能發揮作用,“數學”在當時也只被叫做“算術”。隨著社會的數學化程度日益提高,它的成就(成果、方法、思想)廣泛應用于人類社會的科技、軍事、醫療等各種領域,這種廣泛的應用性,使人類對自然、對社會、對人、對自己、對生命有重新的認識,同時也不斷豐富、深化和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傳統。特別是現代的教育理念,教材已基本把數學與生活實踐結合在一起,學生可以主動地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也直接應用于生活。從這個層面來看,數學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人文內涵和深厚的人文教育價值。
3.數學是一種文化
從歷史的角度,數學的發展大概經歷了11個時期,從最初古埃及數學起源到中世紀的中國數學到21世紀應用數學的天下。56個世紀的經歷,數學儼然成為傳播人類思想的一種基本方式,
是人類的一種高級語言,也是自然和社會聯系的一種工具。從思維的角度,為人類文化提供方法的技術手段,推動著人類文化的進步,在提高人類科學素養中處于重要的地位。在課堂教學中,我就抓住一切機會向學生介紹數學的歷史,比如:祖沖之是怎樣發現圓周率π的。學生在了解數學悠久歷史的同時又能感悟數學發展的不易,更能感覺它促使我們有條理的思考和有效地進行表達和交流。總而言之,數學修養已成為人們的一種高尚的文化素養。
4.數學是一種藝術
亞里士多德說:“雖然數學沒有提到善和美,但善和美也不能和數學完全分離,因為美的主要形式就是秩序、勻稱和確定性,這正是數學所研究的原則。”在數學研究中,雖然有大量表面上看來枯燥無味的推理和計算,然而其中蘊含著內在的、深邃的、理性的藝術因素。比如:教學“對稱圖形”中,教師就要求學生要仔細用直尺畫,把數學的對稱美給展示出來。久而久之,這種簡單的畫法就會在學生內心深處激起強烈的美感,同時美是數學中公認的一種評價標準。
5.數學能賦予人創造性
數學學習過程實質上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數學中對定理、
結論以及解題方法的探索,都需要學生具有百折不撓地開拓創新精神,數學也正是通過這種活動過程培養了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但是,小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與形成,不是靠一次、兩次的空泛說教一蹴而就的,必須堅持自覺性、經常性、滲透性等原則,深入探索數學人文精神的培養途徑和實施策略,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和形成數學能力的同時,體驗、感悟人文思想的內涵,達到心靈共鳴,從而內化為自己的人文素養,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
需要。
二、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1.營造興趣氛圍
興趣是求知的起點,是思維培養和能力提高的內在動力。教師要在課堂上,用新穎的教法、知識的內在力量以及數學的應用價值來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既是科學精神的體現,也是人文關懷的要求。
小學生最喜歡的是一些趣味濃的情境,這樣我們就可以把他們帶入自己要想的模式,更何況這樣也比較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如,教學“9加幾”時,教師先在黑板上貼上9只小鳥,接著說又飛來6只小鳥,然后問一共有幾只小鳥。一下子吸引了全班學生的眼球,打開了他們的話匣子,教師為了讓學生更投入就叫學生來表演了一番,更鮮活更形象地展示了數學童趣的魅力,學生也從中學習和掌握了計算方法。
2.營造激情場所
課堂應是一個充滿生機的感情多彩的場所。教師通過語言渲染課堂氣氛,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這樣方能體現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氣息”,這是我們一起共同努力的目標,所以每個學段都提出讓學生“經歷”和“體驗”,突出學生自己去獲得知識。如,教學“可能性”時,在三個袋子里分別放入紅球、白球和黃球、紅球和黃球,讓學生從不同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個球,討論爭議“摸出的一定是紅球嗎”,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多次摸球比賽,從中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含義,體會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3.營造合作環境
課堂上能否正確引導學生處理好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決定著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能否融合在教學之中。因此,營造課堂合作環境,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健全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完善學生完美的人格。教師在教學中還要為學生留有足夠的交流探索的空間,努力讓學生做到互幫互學。
4.營造寬容情調
寬容的學習環境首先應該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以人為本的教學氛圍。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融洽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意識,雖然小學生年齡小,但是他們也能感受到教師對他們是否尊重,是否平等。教師對學生的不平等往往會導致學生不喜歡這門課,往往會討厭這位老師,上課長期走神;催作業等都是其表現。在課題實踐中,我有這樣的案例:一位教師上課往往流露出一種對學生的回答很不滿意的現象,常常以一種不以為然的狀態出現,常用語“他講得不好,誰來補充”“這位同學你快說,不會說就站著”等。因而,要想學生感覺到課上的平等,教師變“教育權威”為“朋友、同學”,教師應確立“教”服務于學生成長、創造的需要,這樣才能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5.營造發展課堂
把學生當作“人”,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以“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為一堂好課的標準。當然,解題教學還是需要的,但科學人文精神比起解題與考試更為重要,它將對學生終身發生影響,因
此,題海戰術不可搞,課堂數學教學必須滲透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培養。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嶺市溫嶠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