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為什么有時陽光燦爛,有時卻沉默寡言?這是他們的心理決定的,小學階段的兒童是自我定義、自主意識逐漸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孩子們缺乏生活經驗,對生活沒有正確的認識,價值觀模糊,缺乏處理問題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極容易產生心理“疾病”。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意味著,教師不僅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還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能夠對少年兒童產生的不良心理進行診斷,并予以治療。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對小學生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與大家一起交流。
一、小學教師本身要擁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在孩子們的眼中教師是神圣的,教師的思想、言行、舉止都會給學生帶來重大影響,甚至是一生的影響,因此,要求教師不但要擁有較高的業務水平,還應擁有健康的心理。同時,教師還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在教育教學中時刻以“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員”的身份深入學生的心靈進行教育。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無私地對學生傾灑愛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凈化學生的心靈。學生也只有在教師真心、真情、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會更積極地投入學習、生活、鍛煉中。如我班有個學生張某,剛接班時覺得他是一個不愛說話的小男孩,時間一長發現他上課沉默寡言,下課后就一個人玩,常常躲在沒人的地方,扣扣墻,踢踢土,我想他一定是有了心理問題,從此我就對他在課堂上多一些留意,多提問,多鼓勵,漸漸地他對我有了好感,在一次總結上我鄭重地表揚了他,之后他把自己的心里話都和我說,于是我順勢引導,要求他去幫助比他差的孩子,課余時間我還一起和孩子們活動,領著張某跳繩、踢毽子。很快他就融入班級里,有了自己的好朋友,變成一個活潑、開朗的小男孩兒。
二、關注學生的心理,努力創造一個良好的集體心理環境
作為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個體的發展,還必須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教會學生能夠寬以待人、嚴于律己,并有正確的是非觀。我剛剛接四(2)班時,孩子們感覺很高興,終于有一個男老師啦!我先是宣布了紀律,可第二天就有兩個同學遲到了,這兩個孩子一推門,全班一片嘩然——中隊長也能遲到,我先是等了等,問全班同學:“中隊長是經常遲到嗎?”
“不是。”
“那是不是有特殊的原因?”
孩子們一聽,靜靜地等待答案……
這樣無形中教給學生處理問題的方式,即使是犯了錯誤,也要分清原因,并做到寬以待人。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如不完成作業、不認真聽講、不積極鍛煉、不懂禮儀等等都是不好的行為,都會給自己丟人,更會給班集體抹黑。當有了這樣的集體心理環境,一個班的學生會互相幫助、互相促進,使整個集體共同進步。
教師雖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學知識,但還不能很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工作中一些教師遇到“問題兒童”時,首先想到的是把問題移交給家長,而不能與學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與學生直接交流,這樣往往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失去自信,變得沉默、孤僻,從而直接導致學生心理出現問題。創造一個良好的集體心理環境不但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還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體驗,思想得到認同,心靈得到溝通,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規范,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得懂、學得好。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只有學生主動走近老師和同學,并成為朋友,才能擁有健康的心理。
三、達成合理目標,滿足不同階段的需求,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小學階段要能夠給孩子們更多的指導,為每一個同學達成自己的近期與遠期目標,通過努力逐步實現,從而滿足學生的正當需要,是小學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條件。小學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愛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和成功喜悅的需要等,小學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適當的滿足,就會影響其正常的成長,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教育的功能,盡可能地為小學生創造條件,提供機遇,滿足其需要,在小學生滿足需要的同時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積極引導,使之基本能對事物的善惡、美丑、是非進行判斷、甄別。小學生由于缺乏判斷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滿足需要的沖動驅使
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當誘因的影響,采取不恰當的方法和途徑求得滿足,從而導致錯誤行為,這就要求我們從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員和班主任都能根據有關方面的知識,善于識別,
及時發現,及時有效地給予調節和引導,讓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健康地成長。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繁瑣甚至反復的過程,但只要教師能夠與孩子們平等相待,對每個孩子付出真愛,一切“從心”做起,一切以孩子的將來為出發點,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作者單位 太原理工大學子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