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講誠信的事情卻屢屢發生,種種不良的社會現象,都與我們的學校教育大相徑庭,使廣大青少年深受其害。為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對學生加強誠信教育:教育內容的針對性;教育方法的有機性;教育途徑的實踐性;教師行為的楷模性。理論聯系實際,結合教材示例說理,注重教育性的滲透。
關鍵詞:誠信教育;針對性;有機性;實踐性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講誠信的事情卻屢屢發生,如:大量制造假農藥、假化肥、假種子坑農、害農;用工業酒精自制白酒,造成消費者中毒;抓住人們外出打工掙錢的欲望設立圈套,隨意克扣工人工資,要求別人誠實守信,自己卻一再毀約等等。種種不良的社會現象,都與我們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背道而馳。為此,我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加強誠信教育進行了如下嘗試。
一、教育內容的針對性
1.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
小學生不誠實,多數是害怕說實話會受到他人的責罰,因而隱匿了真情實況。而不講信用,絕大部分是因年齡小、貪玩忘事,或自己沒有自主權。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可以結合課本中的一些誠實守信的事例,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
2.針對學生的品德狀況
小學生常有一個通病——“保證大王”。今天做的保證明天又犯了;剛剛寫好的保證書,字跡未干,老毛病又犯了。針對這一狀況,在教學《小攝影師》時,可以教育學生學習高爾基:答應別人的事就要牢記心上,努力去實現自己的諾言。
二、教育方法的有機性
語文教學有別于思品教學,在語文教學中進行誠信教育應注重方法的有機性,切忌生硬地說教。
1.在領會詞句意思中進行教育
例如,教學《畫楊桃》一文“我看到的楊桃根本不像平時看到的那樣,而像是五個角的什么東西。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時,可以先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老老實實”的意思是根據自己的所見繪畫,而不受平時觀察結果的影響;再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句子的意思:“我”相信自己的眼睛,據實而畫,覺得畫得很準確。通過引導學生對詞句的理解,讓學生體會到“我”是一個誠實的人,從而有機地進行誠信教育。
2.在探究人物品質中進行教育
例如:指導學生學習《苦柚》一文時,可以讓學生討論一下小姑娘說的三句話:“這叫棉花柚,個兒大,其實里面的肉不多”“有點兒苦”“這種柚子確實不大好吃,苦味很濃,人們都不喜歡”,想想這三句話跟小姑娘做生意有什么關系?她這么說,說明她怎樣?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白小姑娘是一個誠實的孩子,并要求學生向小姑娘學習。
3.在反復朗讀中進行教育
進行誠信教育,不能單憑空洞說教,而應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在讀中悟誠信,在讀中學誠信,把主人公的誠信品德與自己的語言行為作比較,找差距,從而使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做一個講誠信的人。
三、教育途徑的實踐性
學生的良好品德形成以后,還要不斷在實踐中檢驗、鞏固,才能最終內化為自己的行為。
1.在畫一畫中實踐誠信
例如:學了《秋天》一課后,可以讓學生畫一畫家鄉的秋天,表揚如實畫出家鄉秋天面貌的孩子,從而讓學生在畫畫中實踐誠信。
2.在習作中實踐誠信
鼓勵學生在習作中寫真人、真事,表達真情實感。對于那些“寫真”的習作,教師要把它們收集起來,刊登在班級“生活園地”上。在習作講評中,要注重評點習作的“真”,通過讓學生自評、互評、集體點評的辦法,來弘揚誠信。
3.在表演中實踐誠信
可以利用活動課時間,讓學生自編自演課本上學到的、課外書上看到的或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關于講誠信的故事。通過選材、排練、演出的過程,讓學生再現書上和生活中人物的誠信品格時,實踐誠信,加速誠信品格的形成。
四、教師行為的楷模性
教師要講究誠信,做誠信的楷模。這主要要求教師和學生要講誠信。教師為人師表,自身的誠信度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的模仿性很強,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又特別崇拜老師,老師是他們的言行標準。他們愛說:“老師是這樣說的。”“老師是這樣做的。”“這是老師叫我們做的。”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有潛移默化地影響。教師應該做到誠實守信,說話算數,給學生樹立表率,以自己的誠信感染學生。教師應從日常教學出發,恪守誠信。在課外,我了解到,該生在投票前,竟將存起來的零花錢在同學面前炫耀:“誰投我的票,我就請客。”很多孩子受不了誘惑,都投了他的票。這讓我很吃驚,問他怎么會想出這個辦法來的,他竟笑著說是從電視劇里看來的。正是影視中的這種社會不良風尚,給孩子們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在這一點上,當然需要國家、政府來清理不良習氣,構建社會的信用秩序,營造文明環境。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呼吁政府部門加大清理文化市場的力度,預
防文化垃圾腐蝕影響少年兒童。另外,教師、家長要擔起重任,不失時機地對孩子進行教育、熏陶、誘導,凈化孩子的心靈。
(作者單位 江蘇省贛榆縣班莊鎮第二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