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青少年的人格教育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青少年的人格是否健全不僅關系著他們的身心健康,而且決定著他們是否能夠順利成長與成才,他們的身心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與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然而由于當下學校、家庭、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因素,造成了青少年心理消極和心理障礙,以至于有些青少年在其人格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通過對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現狀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了目前造成青少年人格缺失的幾項主要原因,以及為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養提供建議,以便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青少年;人格缺失;健全人格
當前,從總體上看,我國青少年多數具備著較高的人格素養,他們的人格表現大都積極向上、充滿熱情和活力,人格的發展表現出良好的態勢。在肯定青少年人格發展積極因素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由于當下社會轉型期復雜環境影響以及青少年自身發展的不確定性,造成了青少年在人格發展中的困境,表現出了一些不協調的人格特征。
一、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現狀
當代青少年人格發展中存在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匱乏、厭學、依賴性強、獨立能力差、缺乏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等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自我控制能力差
自我控制能力是一個個體不斷走向成熟的標志,它是個體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很好地適應當下社會非常重要。在當下社會,經濟在迅速發展,時代在不斷前進,青少年所處的環境越來越優異,然而正是優越的條件導致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發生了變化,進一步造成青少年的人格素質在下降。隨著青少年不斷成長,他們逐漸迷失生活目標,任何事情都不積極主動思考盲目的隨大流,無所事事,慢慢地就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
2.道德行為失范
道德行為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所表現出來的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道德行為的規范對個體的成長還是龐大的社會群體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當今社會的各種不良影響:人情冷漠、唯利是圖、誠信缺失等,對很大部分青少年在成長中道德人格造成嚴重的扭曲。近些年,通過電視、報紙、雜志等各種傳媒我們了解到很多青少年由于道德行為失范導致人格缺失的案例。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明顯地感覺到,青少年道德認知能力高、道德行為差。青少年以集體主義的價值標準評判別人,以利己主義的標準評判自己。由此,在青少年中引發了一些道德行為失范的社會現象,不重視社會公德準則,不遵守社會的公共秩序,缺乏社會公德意識。涂鴉的流行讓很多學生創造了所謂的各種文化“課桌文化”“廁所文化”“墻壁文化”。公共衛生尤其不堪入目,在很多高校里隨處可見,很多時候宿舍和教室里經常臟亂不堪;課
堂上玩手機、睡覺、隨意講話等這種不尊重老師的行為司空見慣。社會中這種道德行為失范的現象、這樣的人生態度,造成了部分青少年思想不上進,漠視公共道德,為所欲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也在逐漸缺失和與時俱進的文明社會格格不入,與動態的社會生活相違背。
3.現實人際交往能力差
人際交往能力是交流信息、獲取知識的途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手段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伴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和網絡時代的到來,打開了人們新的生活空間,人們的交流交往更加方便,為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和方便。計算機網絡更是受到青少年的青睞,已經成為青少年生活、學習、交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信息網絡為青少年提供了極大的自由空間,在網絡里戴著各種面具展示自我。同時,通過信息網絡可以自由平等的交際,沒有任何局限性。這樣就體現出了網絡的弊端,青少年通過網絡交流時間遠遠超過和社會群體面對面的交流的時間,把交流理想化和虛擬化,在網絡上可以暢所欲言,但在現實的社會活動中他們往往表現的很封閉,也會產生一定的交流障礙。
信息網絡的發展,對青少年人際交往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雖然改變了很多,帶來了方便改變了人際交往的方法、手段,同時也為青少年現實人際交往埋下了隱,而出現了青少年現實交往能力差的現象。
二、青少年人格缺失的原因
青少年人格發展正處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過渡階段,心理機能容易失衡。然而一些現實的誘發因素,對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消極的影響,因此,青少年在人格方面的種種不協調表現,究其原因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本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介紹:
1.社會環境因素帶來的影晌
社會是我們生存的大家庭,我們只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個微小個體,從我們出生就步入了社會,然而,社會環境在不斷變化,我們要適應千變萬化的社會環境,因此,我們也在不斷的變化,不斷的成熟。社會環境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成長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家庭教育的影響
家庭是社會的縮影,青少年成長中特殊的環境,為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它的作用是不可代替。家庭中父母扮演著啟蒙以及終生老師的角色,他們所有的言行舉止都會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近些年,我們聽到并看到了很多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例子,通過對這些案例的研究分析,很大程度與家庭環境有關,家庭的不和睦、長輩的過分溺愛、家庭教育的不當等,這些行為無形中影響著青少年真正的健康成長,可以說是主要因素。
(2)學校教育的影響
和西方相對開放教育形式相比,我國的教育形式有些封閉,
應試教育占主導,很多學校只重視成績,不注重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尤其對青少年的人格教育基本淡化。使得青少年的創新思維,豐富的想象力被壓抑,健康人格的缺失等,片面發展只會埋下隱患,各種媒體所熱炒的“素質教育”也始終是一句空話。因此,我們要改進教育體制,將人格教育納入教育范疇,讓青年能夠全面健康的成長。
2.在社會轉型期的特殊環境下帶來的的消極影晌
“環境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對于控制人們的行為具有巨大的約束力。”當下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在這個特殊的社會環境下廣大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但是對他們的人格教育卻沒有跟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青少年的人格缺失問題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市場經濟在促進社會各方面飛速發展的同時還帶來了激烈的社會競爭,在激烈的競爭中必然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城市快速的生活節奏,工作上的巨大壓力,使得我們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工作中都感覺到很壓抑,身心疲憊。在市場經濟激烈競爭中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在潛移默化的發生改變,在這種特殊環境影響下,對價值觀有著模糊的認識和定義,往往會和社會道德觀念發生沖突,自我價值永遠高高在上,在金錢、利益的誘惑下排斥傳統的、民族的道德觀念。長此以往,人格上就會產生缺陷,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發展。
3.高速發展的信息網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今社會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快速發展,網絡已經超越了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成為廣大青少年獲取大量知識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對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信息網絡的快速發展,雖然對青少年的生活、學習帶來了益處,卻也在影響著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它就是一把雙刃劍,在給青少年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的負面影響,信息網絡的虛擬性為青少年帶來了虛假的網絡人際交往,盡情的體驗網絡虛擬性所帶來的快樂。這與青少年叛逆,思想不成熟的特點“不謀而合”,因此,網上聊天已成為廣大青少年不愿意參與與現實的人際交往,進而產生逃避現實的心理,放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導致其人格缺失。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陶東風說:“其實虛幻性與真實性本是同根生的,同樣源于網絡交往的三個特征:匿名性、社會文化禁忌與監督機制的缺乏以及權力的不在場。網絡世界充滿虛幻性和游戲性,它的危害性和魅力也來源于此。”
4.青少年自身價值取向變化的影晌
價值觀對人們自身行為的定向和調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將決定我們的信念、生活目標以及追求方向的性質。自身價值取向一旦決定,就形成了特定的自身價值觀,但是傳統的價值觀往往受到現有價值觀的挑戰,在現實社會體制下,隨著激烈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青少年的自身價值取向發生了變化,他們過度追求并且看重自我價值,充分享受著物質帶來的滿足感,個人享樂主義逐漸成為青少年新的價值取向。這也體現了青少年對價值取向的真正認識,自身意志力的不堅定,自身價值取向非理性化的追求,從而導致自身價值取向與人生目標慢慢背離,最終選擇了逃避現實和放任自流的消極的不健全的人格。
總之,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青少年健全人格的發展對其自身在未來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應該凝聚社會各界、家庭、學校等一切力量共同努力為青少年能夠健康成長,培養健全人格創造良好的環境,只有這樣,才能使青少年在激烈的時代競爭中自由翱翔,超越自我,迎接挑戰。
作者簡介:
王蓉蓉,于1987年08月12日生,性別:女,籍貫:山西省朔州市,現職稱:研究生,學歷: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制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
參考文獻:
[1]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285.
[2]黃悅勤.青少年健康人格.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
[3]蔡先金.人格本位:大學生健全人格之培育.現代大學教育,2007(6).
[4]劉東艷.大學生人格教育研究.中南大學,2006.
[5]王彤.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問題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09-01.
[6]張艷春.當代大學生理想人格及其塑造.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05-05-28.
[7]胡芳芳.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的當代大學生理想人格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10-01.
[8]任秀潔.當代大學生人格缺失的背景分析及高校人格教育的發展趨勢.中國科技信息,2007(5).
[9]孫鳴娟.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研究.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04-20.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內蒙古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