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和策略,構思新的色彩基礎訓練的方式與方法,是教師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如何走出經驗型程式化的色彩教學,是在色彩教學中不斷構想和實驗的教學過程,旨在使學生在色彩的探索中獲得精神的享受和文化的沉淀。
關鍵詞:色彩教學;體驗;感悟;表現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色彩的不斷認識和自覺運用,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從一種自然的存在轉變成了一種文化的存在。在藝術創作和藝術設計中,色彩的表現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創造。色彩文化是人們生活方式的反映。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們對生活的追求或理想集中體現在色彩文化價值的體系中,社會或文化的價值反映了人生的理想和生活的意義,經過設計的色彩使原本枯燥無味的街頭顯得豐富多彩,各種藝術現象以其特有的存在形式鼓勵人們創造美好的都市生活空間,色彩的鮮明、造型的活躍,極大地開闊了人們的視野,煥發出街頭環境的勃勃生機。可以這么說,人們生活的每個環境和每個環節中都充滿著色彩的流動。
一、飲水思源,尋找色彩的來源
在創造設計中,人們雖然要受色彩文化的約束,但人在色彩文化中永遠是主動的。沒有人的主動創造,色彩文化變會失去發展、失去活力,所以說,對色彩的創造必須建立在重新構建的基礎上,才會更有價值。
創造的前提是采集資料,色彩的來源主要有:一是大自然,色彩一直是縈繞在我們心里的一首歌,自從陽光給大地、江河、天空帶來豐富多彩的生機后,人們便開始體驗日出日落和季節更換過程中各種顏色的變化。自然界的配色是最優秀的,如:樹葉的變化過程、鳥羽的配色等等。學習這種自然色彩,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把自然的配色進行分解,然后再重新組成學生自己的創意畫面。二是傳統藝術的沉淀,包括中外傳統藝術,如:中國民間木版畫、民間刺繡、剪紙、敦煌壁畫以及埃及藝術、日本浮世繪、西方油畫等等,提取其中美妙的色彩組合,理解原藝術的色彩氣氛,以提高自身配色的創造力。
二、在訓練中感悟色彩文化
在色彩教學中,通過解構重組迅速提高學生對色彩的認識能
力、表現能力、欣賞能力,使思維的空間隨著知識的積累不斷延伸擴大。訓練學生舉一反三,注重體會,并通過多種途徑去比較、去思索,加深感悟。重構的概念使學生理解了怎樣把好的東西“拿”來我用,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的提高,因為“拿”就是要有選擇的,當然要挑好的“拿”。這種“拿”不是抄襲,讓學生通過體會把難以想象的豐富的色彩提煉出來,最終進行再創造。
例如:另一個訓練課題——《走進大師》,讓學生從小就接觸經典畫作,開闊學生視野,從大師那攝取寶貴的藝術養料,有助于學生能夠站在藝術家的肩膀上感受藝術、觀察藝術、體驗藝術并逐步學習用藝術家的眼睛去感受生活,用藝術家的心靈去創造生活。這種欣賞、模仿教育既是一種藝術熏陶,又是一種文化的
沉淀。
以馬蒂斯為例,馬蒂斯是法國野獸派的畫家。他以和諧簡約的畫法,追求平衡、純粹與寧靜的藝術。他畫家居、畫室和窗外的景致,使平淡無奇的日子變得富有情趣而愉快;色彩的鮮明與隨意使畫面充滿了音樂感。“就像一把舒適的安樂椅,可以使人消除身體的疲勞。”他還不斷嘗試新的畫法,新的藝術,泥巴、石頭、玻璃、紙……這些到了他的手下,都有了全新的生命。藝術對他來說,不是工作,也不是辛苦的奉獻,而是完全沉浸于其中的娛樂。呵呵,他可是一個有點孩子氣的可愛老頭!
觀察與體驗大師的畫后,我和學生共同總結:大師是用什么表現手法來創作的?野獸派的特點是什么?色彩感覺如何又是如何表現的?馬蒂斯說:“我把色彩用作感情的表達,而不是對自然進行抄襲,我使用最單純的色彩。單純的色彩,也是主觀的色彩。”換句話說,這色彩來自內心,而不是外界。在模仿大師的作品中,學生們選取了簡約單純的形象,用了鮮亮強烈的色彩和隨意涂抹的手法,表現了一種原始美和稚拙美。
三、在創造中體驗色彩的廣度和深度
走進大師心靈的色彩世界,體驗和感悟色彩的特定語境,學
生有了一個理性的認知后還需要進行分析,分析其色彩語言的構建,從而引導學生自覺進入色彩探究的階段。
在了解色輪,掌握三原色的基礎上,運用基本色彩混合,可以發展和創造出多種多樣的色彩語言。首先是兩兩相調,如黃與藍的混合,兩色相混合產生了深淺不同的黃綠、綠、藍綠,從系列色彩的等級變化,可以知覺黃、藍分別有著起點或終點的心理,同時顯示著陽性與陰性,黃與黃綠,黃是靜態的極點,有吸引感,黃綠色有分離黃色的感覺,分離的因素是藍色引起的,黃綠有兩面性,藍綠也具有相同的兩面性。
參考文獻:
[1]邁耶.視覺美術[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
[2]赫伯特·馬爾庫塞.審美之唯[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尹少淳.美術教育:理想與現實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青少年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