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駱駝祥子》這部小說中,老舍用了很多辭格。重點談談反問、排比、夸張三種辭格。
關鍵詞:《駱駝祥子》;修辭;辭格
在《駱駝祥子》這部小說中,作者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使人物形象豐滿,故事情節完整有序,環境描寫有聲有色。現簡要分析
如下:
一、小說簡介
《駱駝祥子》真實地描繪了北京一個人力車夫的悲慘命運。祥子來自農村,在他拉上租來的洋車以后,立志買一輛車自己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誰知沒過多久,軍閥的亂兵搶走了他的車;面對一個又一個的打擊,他作過掙扎,仍然執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來實現夢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積蓄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在經過多次挫折以后,夢想終于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
心,從上進好強變得自甘墮落:原來那個正直善良的祥子,已經變成了末路鬼。
二、反問——加強說話語氣
反問是在描寫人物對話時常用的一種修辭,它是指無疑而問,以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問題,我們通常說的明知故問就屬于這一類。一般情況下,語氣強硬,能夠突出人物性格。小說在開頭,預設祥子的命運時,曾有:“假若老這樣下去,幾時才能買上車呢?為什么這樣呢?難道自己還算個不要強的?”這幾句就寫出了祥子為擁有自己的車而拼搏的情景,突出了祥子堅強吃苦的性格。如,第五章:“咱們出來為的是什么,祥子?還不是為了錢?只要多進錢,什么也得受著。”寫出了社會這個大染缸對祥子生活和思想的影響。
在整部小說中,用了反問的句子大約有42處,大多是描寫人物對話,或者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暗示。但是不論怎樣,這種手法有利于突出人物的個性,給小說增添新奇色彩。如,第二十一章有:“什么?死了?”體現出人物有點質疑的語氣。把要表達的確定意思包含在問句里,這一句就寫出了語境:劉四爺的女兒死去的信息。這看上去像個簡單的疑問句,但它折射出一種悲劇,這句話出自別人之口,恰好暗示了社會的黑暗現實。
三、排比——提高表達效果
排比手法,在小說中也偶爾出現。排比是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密切相關聯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來,使內容和語勢增強的修辭手法。在小說第一節,寫祥子的身世時,有這樣的句子:“沒有力氣,沒有經驗,沒有朋友,就是在同行的當中也得不到好氣兒。”這個句子用了排比的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語勢,提高了表達效果,讓一個可悲可嘆的下層人物躍然紙上。使祥子所處的社會時代背景更加突出,對讀者了解文學作品有很大的幫助。
排比在小說中詳細地說明了主人公的職業地位。“回來,分頭送少爺小姐們上學,有上初中的,有上小學的,有上幼稚園的;學校不同,年紀不同,長相不同,可是都一樣的討厭。”寫出了祥子日常的工作狀態,很忙也很累的現實。起到了說理的作用,使祥子的社會地位更加明顯,他是服務別人的一名勞動者,而接下來的句子,又用了一個排比句:“以楊先生的海式咒罵的毒辣,以楊太太的天津口的雄壯,以二太太的蘇州調的流利,他們素來是所向無敵的。”為讀者展示了張媽粗俗的性格,通過排比句,有很強的說服力。
排比有時候可以讓說理更加透徹。在小說結尾:“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祥子,不知陪著人家送了多少回殯;不知道何時何地會埋起他自己來,埋起這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里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這是對祥子個人命運的總結,用排比寫出了祥子走向失敗的原因,祥子是一個追求生活理想,但最終被社會壓垮的人。排比句的使用形象地說明了祥子的結局。
四、夸張——渲染事物性質
夸張是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強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也叫夸飾或鋪張。它是故意言過其實,對客觀的人或事物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夸張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象和強烈共鳴,生動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增強語言的感染力,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在文學中,夸張是運用想象與變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寫出不尋常之語。
小說中多處描寫自然環境時,用到了夸張的手法。如:“夏初的一陣暴熱像一道神符,使這老城處處帶著魔力。”很顯然,這句用了夸張手法,寫出了天氣的炎熱。進一步渲染了祥子生活環境的惡劣。“七月十五那天,天熱得發了狂。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這一句,就用了夸張的手法,寫出了自然環境的炎酷,突出了祥子堅強的性格,起到了渲染環境的效果。
總的來說,《駱駝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他“作職業寫家來的第一炮”。老舍對這部作品非常滿意,比作“譚叫天唱《定軍山》”。小說中用了許多辭格,表達不同的意思。讀者不論從哪一方面看,都感覺到作品的無限魅力,而原因就在于作者運用了許多修辭手法,使人物形象豐滿,故事情節完整有序,環境描寫有聲有色,也可以說是老舍倡導平民文學的開始。這部小說中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研究、去解決。
(作者單位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蓮麓初中)